您的位置  > 新农资讯

齐白石花鸟草虫画的艺术技巧及技巧!!(收藏)

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其明显的区别。

中国画有其鲜明的特点。 传统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观的相似性。 相反,它强调表达作者的主观品味。 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似异之美”的感觉,但西方绘画又如何呢? 它强调“以形式写形式”。 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注重“精神”的表达。 但它非常注重全局和概括。 有人说,西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这并非没有道理。

有些人很喜欢齐白石的花鸟草虫画,却总说:“人是我们描绘的主要对象,我们应该学习齐白石的创作方法,但不需要学他的花鸟” 、草和昆虫。” 草虫只不过是小玩意而已。 没有实际意义,不能提倡。 自从齐白石获得国际和平奖后,这种争论逐渐消失。 把绘画当作政治图像或者生活图解的观点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所以我们可以谈谈中国画的艺术技巧,了解中国画的一些特点,这对刚入门的人可能会有帮助。接触传统民族绘画。

齐白石花鸟画册

从艺术门类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门类。 主要是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国画中的动物画、鞍马画、昆虫画、瓜果画、蔬菜画可分别归为这三类。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源远流长。 她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跨越不同的时空,历经不同的阶段,形成了集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哲学观念于一体的完整艺术体系。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和骄傲。 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 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传,中国现代绘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求中西结合。 当代中国画不断创新,形式多样。 但一切都变了,中国画的主要特征没有变。 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和第二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1. 以形式表达神。

“形”是指外在形象,“神”是内在精神。 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是要求“神似”。 早在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传神”的原则。 据说,他画人物时,有好几年不碰眼睛。 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他回答说:“四体美丽而美丽,与美丽无关;生动的写照在阿杜身上。” “阿杜”是六朝唐代的常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这里指的是“眼睛”。 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物体的美丑,而在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的“画龙点睛”,使之能够“感而能达,遇景生心,体现物”。 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传神、注重神神传神的基本框架。

2、运用线条造型和精致的笔墨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是中国画的基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丝织物上的绘画——帛画。 如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文字龙凤》、《文字御龙》帛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单幅绘画。 这两幅帛画以引领灵魂升天为主题,以毛笔在帛料上绘制而成。 在此之前已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这些早期绘画为后世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奠定了基础。

在解剖知识方面,中国画书和画论对人体结构分析精辟,并附有简单的公式,非常容易记忆。 有“远山无坡,远树无枝,远人无眼”等提醒远近的方法。 花鸟画十分注重花木的生长规律和动物的解剖结构。 把互生的叶子画成对立的,或者把鸟的爪子画成第二个脚趾在前面,或者第三个脚趾在前面,这都是一个笑话。 但我们欣赏花鸟画关注的是花鸟的表情和姿态,而不是那些解剖和透视。 这并不是为了为一些画得实在不好的中国画辩护,而是为了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免提出那么多理由。

七白石虾

为了做到“形神兼备”,中国画家在观察生活、练习技法时都极其刻苦、认真。 五代山水画家景浩自言“唯有写松万本,方能得真”。 齐白石从小就画草虫,到了七十、八十岁的时候还在改变画法。 有一篇《虾米》的标题是《白石衰年变法》,确实在形式和精神上都变得更加现实了。 画家对每一种造型都有如此高的要求,而一生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中国画家有专攻一门技艺的传统。 有的擅长花鸟,有的擅长山水,有的擅长人物,有的擅长几种花鸟,有的则只擅长一种。 例如:韩干的“马”,戴嵩的“牛”,易元吉的“猿”。 专一是对这门学科有更深的造诣,而不是只学一门。 如果他只会画马,那么他画马一定不是很好。 中国画按照不同题材的划分由来已久。 大家各尽其长,专攻某一领域,形成了中国画在题材和内容上的繁荣。 又由于每个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因而创造出多种风格,成为中国画百家之争。 比如齐白石的写意水墨画和于非安的重彩工笔画,都是花鸟画。 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但各有各的智慧。 三个月,吴道子画一日,亦获赏识。 明代,邱世洲、陈老莲均以人物画闻名。 他们都画了《西厢记》的插图。 爱。

3、用虚拟带来现实,虚拟与现实相辅相成。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和主导,其中的“虚实”、“疏密”、“白如黑”、“天人合一”等思想。自然”都有强烈的影响。 道教色彩。 老子说:“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存在”是指宇宙的实体,在中国画中是真实的地方,是有笔墨的地方; “虚”与“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 没有空性,就没有实相;没有实相,就没有空性。 清初画家达中光在《画筌》中说:“空难画,实景清而空景有。无物可画,实景被迫, “……虚实并存,没有绘画的地方,一切都是美妙的环境。” 中国画必须有实有虚。 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欲使空处空灵,只求空处,无异于树上求鱼。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 就是说,要牢记虚空,就要在作品中求真,着眼于留白的“空”,必须立足于笔墨的“实”。 既要以白为黑,又要知白守黑,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绘画理论中虚实结合的辩证原理。

中国画造型的支柱是“线”。 通过线条的强、直、长、粗、浓淡、虚实、转折的变化,表现物体的形状、质感、气势的复杂关系,形成完整的形态。 人物画有所谓“十八笔”。 ,是历代画家创造的线型,如“游丝”,如“铁丝”,如“兰叶”,如“蚯蚓”等等。 这仅指可以与真品进行比较的部分。 线型的变化超过十八笔? 有人说,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绘画也用线条来表达物体和图像。 他们认为线条不应该被视为中国造型的特色,而是一种落后的方式。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欧洲绘画在文艺复兴之后早已放弃了线条,他们认为线条已经过时、落后了。 从这个逻辑出发,那么木刻印刷所产生的木刻艺术在这个照相印刷时代就应该被淘汰,但木刻艺术却在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着。

4. 以大局观小事,以分散的视角

西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简单来说就是近的大远的小,远的消失在一点上。 而中国画则采用散点透视法。 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处,也不受视野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从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事物可以组织成自己的画面。 透视法也称为“移动视点”。

齐白石花鸟草虫画的艺术技巧及技巧!!(收藏)

一种艺术的发展除了时代因素外,还与它的特殊表现以及产生这种艺术的民族的特点密切相关。 如果去掉这两个因素,那么绘画就只能是一种,也就没有油画和国画、漫画和木刻之分了。

“线”作为中国绘画的基本语言,在历代画家的创作中得到了高度发展。 “线”早已脱离了最初只表达图像轮廓的状态。 一个完整、生动的形象必须是“形、质、动”的有机联系。 因此,“线”的作用除了表达准确的结构外,还在于充分表达物体的质感和气势。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每一行都应同时表现出“形、质、动”三种感觉的综合效果,如果没有很高的艺术功底,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创作的人物,被誉为“风中吴带”。 据说吴画人物的衣服有被风掀起的感觉,也有人说吴画的山水画“奔走自如,如风雨。突然到来,工作在雷雨之交”可以想象,吴道子所画的线条,确实达到了千变万化、气势磅礴的境界。

除“线”法外,还有“裂”、“擦”、“点”、“染”等笔法。 在山水画中,由于山势、石形、土质的变化,画家创造了“披麻”、“乱柴”、“鬼面”、“斧劈”等“裂”法。 “抹”、“点”是画块状墨色或设色时的一种笔法。 “染色”法是使用湿墨或染色的方法。 人物画的“开面”、花鸟画的设色、山水画的阴阳划分,都需要运用染色的方法来丰富物体的体积感和色彩感。

郭熙早春图片

中国画的造型手法讲究笔墨的运用,笔墨技法是相通的。 在用笔的变化中,即在运用线、皴、拓、点、染等笔法技法时,必须使用墨色。 只有正确的改变,才能充分表达形象。 笔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血肉的关系。 有笔而无墨,则显得瘦弱;有笔而无墨,则显得瘦弱;

一般山水画以墨为骨干,很少用浓墨色。 水墨画纯粹是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色彩。 在花鸟画中,在写意画特别发达的现代,画家也喜欢单独用墨来表现。 即使他们使用颜色,他们也认为在整个文本中使用颜色就等于无色,只有在必要的地方染上需要的颜色才能显示颜色。 影响。 齐白石的牡丹,枝叶用墨,花头用彩,淡化了绿叶的色彩,使红色的花朵显得格外鲜艳。

云南天春风图片

5、诗书画篆、综合艺术

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相互辉映,大大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使中国画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没有什么。

但也有以色彩为骨干的作品,如唐代李思训的金绿山水,清代云南田(恽寿平)的“无骨”花卉,几乎没有墨水痕迹。 第二届全国美展的一些花鸟画,如王格珍的《花瓶》、田世光的《牡丹》等,在色彩效果上可以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为了表现祖国的自然美景,山水画家刻意强调色彩的感觉,出现了许多以色彩为主题材的作品,如吴敬亭的《略阳山城》、何天健的《七里龙秋色》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情怀,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何天健七里龙秋色(拍品)

色彩的浓淡主要是个人风格的表达。 牡丹可画得绚丽夺目,也可画成墨色,淡雅宜人。 如果您不喜欢浓墨或淡墨,那是您个人的喜好。 你不能把浓墨贬为“媚俗”,把淡淡贬为“扭曲”。 广大群众的要求。

中国画的长短和风格变化较多,最常见的大的有“竖卷”和“横披”,小的有“册页”和“手卷”。 此外,还有“铜镜”、“屏条”、“镜心”、“扇面”等款式。 古代的大型作品不仅画在寺庙、宫殿的墙壁上,也画在活动屏风上。 中国画师不仅可以在指定的页面中管理指定的主题,还可以在不同的页面中安排相同的主题。 中国画家在“管理立场”,即构图方面,适应性很强。

费心我刺绣画卷(拍品)

中国画的构图方法在“透视”物理的运用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如果仅限于固定视野的摄影对焦透视法,就无法表现山水画中的平距、深距、高距等不同的距离方法。 因为人的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而且视线高度很低,只要前方有东西挡住,无论什么视角,都无法看清。 然而,美丽的风景往往是“山水无疑,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有走走停停,或者站在高处观看,才能领略它的美丽。 因此,中国画家创造了移动透视(或散点透视)和“以大观小”(或鸟瞰)的构图来处理这种题材。 画中的人物是以艺术技巧完美地表现现实风景的。 如果不能突破照相处理,就不会令人满意。

敦煌经编壁画的构图与一般长卷的构图,巧妙地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组织在统一的画面中,满足了人们在视觉欲望上“求完美”的要求。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第二届全国国画展有两幅作品:一幅是李雄才的《武汉防洪图》,描绘了1954年武汉人民抗击长江的伟大场面,犹如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故事;一幅是李雄才的《武汉防洪图》,描绘了1954年武汉人民抗击长江的伟大场面,犹如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故事;一幅是李雄才的《武汉防洪图》。 另一首是费新我的《绣图》,描写了苏州妇女绣花厂的情况,却像一首清脆悦耳的民歌。 传统作曲技巧的运用是这两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宋马远汉河独钓

留白的运用是中国画艺术技巧的又一特点。 我们知道,画家的“操作位置”主要是根据题材的要求来确定物体与图像的主从、呼应、远近、对比等关系。 但表达这些关系的关键在于构图上繁与简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黑白的对比。 留白的运用就是调整这些关系,以达到画面中的节奏、变化和装饰。 留白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让观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马远的《寒江独钓》只在空白处画了一条小船和一个渔夫。 虽然画面上没有明显的水纹,但我们的眼前却仿佛有一条浩瀚的河流,给人一种冰冷、纸满的感觉。 这就是所谓的“意外”效果。 花鸟画中的留白,使色彩显得格外鲜明,形象显得格外突出。 一朵白云笼罩在山脚下,凸显了山脚下的树梢,也显露出了前后的层次感。 构图中留白的巧妙运用是中国画家的杰出成就。

以上从造型、笔法、构图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是个人创作实践的粗浅认识,为欣赏中国画提供参考。

整理编辑_夕月木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