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蓝色字购买字画U盘
清代 朱大阳 柳浴鸟纸本卷轴 119x58.4 北京故宫
中国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文人。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有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但主流是文人介入后形成的笔墨文化形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画。 陈师曾把这部分写意笔墨画称为文人画。 在文人画出现之前,大概是在宋代之前,中国画就非常注重形状和客观物体的出现。 例如,到了唐代,人物画已经相当成熟。 尤其是对“教化助人”社会功能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的人物画特别注重形式的塑造。 当然,“形神兼备”是最高标准。 但宋代以后,随着文人的介入,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的繁荣,中国画日益走上另一条道路,评价标准中“形式”问题被低估。 这就是苏东坡所说的“作画以形为本,见小儿必以此诗作诗,必不识诗人”。 如果这幅画太相似,就不会被认为是最好的。 如果画得太像了,以后有工艺的话,会考虑的。 想想俗气。 画评中有一个“俗”字。 古人认为,俗有甜俗和恶俗之分。 从中国画理论来看,一味迎合他人就是庸俗。 天速的意思是试图吸引别人的心。 它俗,就是露出牙齿、张牙舞爪来吓唬人,看完之后场面紧张、恐怖。 也就是说,画面充满了火气、急躁、霸气、做作。 元代以后,“庸俗”是对画家最大的诟病。 粗俗的反义词是“雅”字。 所谓风雅,在古代是谈不上的。 说太多就显得不文雅了。 古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一大特点就是远离功利、贴近自然,这一点现在很多人都难以理解。 评价中国画有四个标准:神奇、典雅。 宋代黄秀夫把“逃”纹放在首位,认为这个“逃”最为重要。 一阁是一个高境界,是离社会功利、世俗烟火最远的境界。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否背离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 远离功利主义还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吗? 这也是“四人帮”时代文人画受到诟病的原因之一。 文学艺术确实具有“教书育人、助人提高道德”的社会功能,但这还不是全部。 还能增长智慧、修德、陶冶情操、陶冶情操。 还可以滋养心智,滋养能量,强身健体,甚至提升精神境界。 消极地说,当人处于痛苦之中时,它能“将生命的痛苦之水过滤成无比清澈的——流出的是一池清水。没有愤怒,没有浑浊,只有洗涤般的清绿,潺潺流淌,流淌着,太酷了,这是一幅文人画。” (蒋成庆语)一时听不懂没关系,放到博物馆里供后人欣赏,也是为人民服务,以前没多少人能看懂徐渭和八大山人,但是现在他们是大家公认的了。在我看来,他们的作品也可以为人民服务。不要理解很狭隘的为人民服务。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定是历史悠久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看不懂的画就是好画。
诗意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中国画的第二个特点。 在讨论诗性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下文人性的特征。 纵观中国绘画史,历代大师都是知识分子,包括王冕这样的牧牛人,也都力求先成为文人,再成为大家。 齐白石出身贫寒,当过木匠,自学绘画。 27岁,先师胡沁源,后师王开云,习诗文、书法、篆刻。 进京后,他与小他14岁的陈师曾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这一切使齐白石成为文人画大师。 齐白石总结自己的一生,镌刻了这样的篇章:“趁有呼吸的时候读书。” 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哪一个不是文人?
清代 恽寿平 双清纸本卷轴 88.5x54 北京故宫
唐宋以后,中国画以文风来评判,书卷气被视为基本要求。 并不是说文人画不好国画,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笔墨的精神内涵。 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国画家是20世纪才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 美丽标准已经改变。 宋代以来,诗画并重的观点已成为主流。 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不是直白的,而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创造境界,需要丰富的文化积淀。 就像清代以来王鹏云、朱孝臧、陈寅恪的诗,没有知识积累,如何能读懂呢? 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都有论述。 元代以来几乎所有伟大的画家都会写诗,有的甚至是优秀的诗人,如倪云林、八大山人、唐寅、文征明、徐渭、恽南田、郑板桥、吴昌硕等。 画贵诗意,自宋以来已成风气。 宋徽宗任画院院长时,考试题目都是诗。 即使画中没有诗,画面也必须有诗的内涵,做到“画中有诗”。 梅兰竹菊不再只是梅兰竹菊了。 君子以己比己,这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 郭熙《临泉高志》中说:“春山静如笑,夏山翠绿如滴,秋山明洁如妆,冬山萧瑟如眠”。 这是诗意的要求,不是为了写山而写山,而是为了描绘山的内心感受。 看看新安画派的画家,无不能做到这一点。 他们都在画黄山,但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 剑江、梅清、查士标、戴本孝等人画黄山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又各有诗意。 今天的画家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能在形式的准确性上下功夫。 为什么? 古代画家通过诗人的眼睛来观察黄山。 “诗画同,工巧而清新”,苏轼在《宝惠堂记》中说:“君子可以暗示事物,而不是留意事物。留意事物,即使是小事也足以引起疾病。” ”, “寓意于物“物”是一种超越物质占有的审美心灵,否则就是一种病。挣脱“形式”的束缚,用意象寻找诗意的境界,是人类精神的解放中国画善于表现风中的竹子、水中的游鱼、天上的大雁;西方人喜欢把水果蔬菜画在盘子里,把血淋淋的猎物画在墙上。中国画画的是生物,生物有生命力和诗意。黄钰说李公麟“淡墨写无声诗”,郭熙在《临泉高志》中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 到了现代,绘画与诗歌逐渐疏远了。 这不仅是技术的欠缺,更是品味的转变。 八大山人是一位诗人。 他的情感不仅表现在有笔墨的地方,也表现在安放思想的“空”、“白”的地方。 如果你不懂诗,你怎么能理解它的意义呢?
李苦禅的作品
中国画的第三个也是最独特的特点是笔法的性质,这与西方绘画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绘画包括色彩、形状、明暗、解剖、结构、透视等。 中国画不画这些东西。 20世纪的中国画向西方绘画靠拢,用我们的画笔来画结构、比例、透视等等。 西方人认为你没有超越油画,从这些要素来看,你确实没有超越油画。 一切“大题材”都可以用油画来描绘。 当然,我们利用中国画的大题材做了一些我们的祖先很少做的事情。 这也是20世纪画家的骄傲。 然而,中国画最擅长的不是对生活的描绘和再现,而是抽象的写意,或者注重意象或心理意象,而对具体的描写不太感兴趣。
师涛的花卉专辑之一
中国画的笔墨性质有两个特点:一是书写,即“写”。 西画也画线条,而且可以画得非常准确、流畅,但这不是中国画的“线”。 中国画的线条有起伏,有流畅,有缓慢,完全是情感的记录。 这和书法是一样的。 是写出来的,出自书法,所以赵孟俯说书法与绘画同源。 中国古代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尤其是伟大的画家。 宋代以后,大家都是书法家,如米芾、苏轼、赵孟俯、倪云林、董其昌、沈周、文征明、徐渭、陈淳、唐寅、王铎、吴昌硕等……都是伟大的书法家。 然而20世纪的画家开始疏远书法,用西方硬毛笔、油画笔之类的画笔,对书法没有任何兴趣。 这比脱离诗歌的绘画更可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距离越来越近,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 中国画如果没有书写的乐趣和写意的精神,其实是捉襟见肘的。
中国书法是有生命的,笔法重骨法。 什么是接骨法? 南齐谢何说“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解释为“生死不过骨”,有个性要求。 明代文征明说:“品德不高,墨画不出来”。 毛笔往往表现为具有高生命力的线条,其文化内涵远非西方绘画的线条可比。 苍劲有力,浓郁润泽在一起,堪称笔墨的最高境界。 苍往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骨气和品格; 湿润体现了画家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中国画用笔有禁忌。 笔在纸上时,切忌尖、滑、流、浮。 人能是尖的、滑的、流的、飘的吗? 当然不是。 相反,避免使用木板、避免打结、避免雕刻。 当然,木板、木节、雕刻的都不好。 我们带着一种模糊的感觉看画,这些判断应该不难。 人若轻浮,就会轻浮画笔;人轻浮,就会轻浮画笔。 人若嚣张,刷子也会张扬。 所谓画如人。 南齐协和提出的“六原则”成为评价和创作中国书画的最高标准。 “六法”第一是形象生动,第二是用笔配合骨法。 用笔时需要讲骨法和力度。 应该沉稳厚重,应该有金石之味。 黄宾虹对金石之味有很多论述。 好的线条就像折叠的发夹线、房屋漏痕、锥体抽沙。 黄氏概括为平、圆、流、重、变,这是用笔的要求。 李可染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并不多。 他还表示,近三百年来,说到笔墨,黄宾虹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再过三百年,他的地位将会更高。 今天再看这句话,我们在敬佩黄宾虹的同时,也深深敬佩可染先生。 这就是大师的独到见解。
元武镇嵩泉图,南京博物馆,纸本水墨,105.3x31.7cm 厘米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走在时代的前面。 一个深受社会追捧的艺术家,很可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文不值。 比如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吴镇,生前的名气远不如二流画家盛茂。 盛茂门前人头攒动,而吴镇门却冷冷清清。 三十年后,吴镇的画很受欢迎,他的名气远远超过了盛茂。 八大山人、徐渭以及几位“扬州八怪”都经历过这样的命运。 黄宾虹说,他的画将在50年后被评判。 如今,时代已经充分肯定了他。 林散之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 现在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称为“草圣”。 艺术达到最高境界是孤独的,规律是意气风发、悠扬。 没有多少人能够一开始就欣赏优秀的东西,所以你需要慢慢来。 雅俗共赏是很难的。 齐白石做到了,黄宾虹没有; 任伯年做到了,吴昌硕也没有做到。 时至今日,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画无论雅俗之人都难以欣赏,但徐渭的《四声猿》却得到了认可和肯定。 他的水墨葡萄画能读懂的人不多,他的书法《青天之歌》能被人接受的人也少之又少,但这些往往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闪光点。
齐白石的作品
笔墨的第二个特点是公式。 程序性在20世纪最受批评。 什么是程序性的? 例如,京剧中的人物分为生旦、净、丑; 京剧表演包括唱、念、打; 伴奏主要有京胡、月琴、古板三大。 可以有所不同吗? 是的。 《大红灯笼的故事》的钢琴伴奏不需要三首大曲,听起来还是很棒的。 但很难长期传播。 它只能引起轰动。 如今,你已经听不到有钢琴伴奏的京剧了。 尝试用钢琴伴奏《四郎探母》和《拾玉镯》吗? 肯定不行,因为这违反了京剧的程序规则。 成熟的艺术风格往往是风格化的。 中国画也有公式。 画水、画石、画树都有一定的规则。 山水、花鸟、人物也用笔规。 写字有学习程序,从雍子八法开始,从表情开始,或者是仙林的《兰亭序》。 王羲之的老师韦夫人讲皮、肉、骨、筋、脉,其实就是她的教学口诀,让学生深入理解汉字。
傅抱石的作品
20世纪,多讲创新,少讲继承。 创新是时代潮流。 没有创新,社会如何发展? 科学必须创新。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科学、民主。 没有五四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但是,在批评中国文化的渣滓时,我们必须非常冷静地分析。 贬低中国画,必然会带来负面结果。 中国文化传统出现断裂。 当我们批判旧观念时,我们就完全否定了传统伦理。 我们必须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信任的缺失,甚至欺骗的盛行,都是由于传统道德的缺失造成的。 对中国画的批评也是如此。 20世纪以来,用“新”作为价值判断,认为一切新的都是好的,这是非常危险的。 “新”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而“美”则是永恒的东西,是艺术的本质。 只有“求新”就会降低艺术的品质,而“刻意求新”就是一个问题。 中国画讲究自然,不能刻意。 一“雕”就会失去自由和新鲜感,一“雕”就会远离“平淡与纯真”。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画领域“雕”的求新是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都知道石涛的“笔墨当与时俱进”和他强烈的个人号召力,却不知他晚年的主张——“画者不可古板,病在于此”。当他们举起画笔时,他们只想耍花招。” 在此,他指出了“模式”的危害。 笔墨作为一种技法,有其自身的规则,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式”。 亚明先生说“有规矩,无定法”,就是尊重公式的规则,融会各派之长为师,即尊重传承规律,能做者做事。他们想要的东西,往往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常规并不是死板的,它是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的,成为宝贵的经验。 中国画绝不反对创新,但这个“创新”必须是尊重笔墨规律的创新,不能失去写意精神、书写本质以及套路中的许多珍贵元素。 品味与理性并重,自由意志与程序规则相结合。 中国古代的每一位大师都有新的想法,但都必须遵循笔墨的规则。 他们在尊重笔墨规则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就是中国画的“新”。 按照中国画理论,生命境界不高,但表现力才是中国画的要求。 形式是手段,神是目的。 有时为了这位神,就必须在造型上做出选择,甚至刻意回避“形象”。 齐白石说:“太相似就是媚俗,不相似就是欺世盗名,绘画之美就在相似与相似之间。” 黄宾虹强调了前面的观点:相似就是相似。 画人物,神韵是最重要的;画人物,神韵是最重要的。 画花鸟,神是最重要的;画花鸟,神是最重要的。 画山水,就必须画山水境界,以达到“独通天地之灵”的目的。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石鲁一山
20世纪的风景画中,拖拉机、水库、高压线都被加入到画面中。 这是生命的机械复制,不是山河的本质; 这是对生命表面的理解,而不是对自然精神的致敬。 它确实表达了人们的主观意志,但它与中国山水画的清晰、空灵、安静、深沉的初衷相去甚远。 古人画山水为何讲究“意”字? 这是因为社会浮躁,画家渴望逃离这种浮躁,寻求一种清凉与宁静。 我们看宋代的山水画,安静,不喧闹。 我们需要冷静地观察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们的永恒。 在复杂、忙碌、甚至充满冲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先并不想让艺术“火上浇油”、呐喊,而是渴望和平与安宁。 董其昌是明代礼部尚书、太傅,为二品官。 他身处政治漩涡,忧心忡忡的事情很多,但他的画却很安详、安静、安静、淡然。 为什么是这样? 这是内心的渴望,是冷静的渴望。 这就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作用。 你认为这是进步还是落后? 我们把今天看到的水库、高压线、拖拉机、汽车等画成山水画。 在我看来,至少不环保。 山水画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关系到中国画观念的一个重要问题。 清代画家王羽在《东庄画论》中论述:“学画,是修性情,能洗去烦恼,打破孤独,排解烦躁,迎得平静。过去有云:山水画家寿命长,烟云缭绕,眼前无非是生机勃勃,自古以来,多半家庭都享受大画,故有好画。” 将绘画视为娱乐灵魂的一种方式。 后来,王羽的《东伟》在《元素居画学勾神》中说:“我家贫,处境困难,但能以腕韵为满足,你可内心快乐,而你可以在外在修养自己,这不是外在的环境可以夺走的。” 养生是笔墨文化的一大属性。 很多古代画论都讲,与山水和谐相处,才能长寿,所以中国古代长寿的人很多,比如活到89岁的黄公望、活到89岁的文征明等。活到91岁,而忙碌的董其昌都活到82岁,八大山人活到80岁,还有很多80岁以上的风景。 然而,短命的画家常常在作品中留下问题。 中国画是一门发展较晚的艺术。 如果一个中国画家真的是一个天才,他年纪越大,画得越好。 但这个规则并不能证实西方绘画,两者是不同的。 要真正做到“顺”,必须修身养性。 和很多文革时期的画一样,刀剑一触即发,眉宇冰冷,性格十分外向。 追求张力和视觉冲击力,我称之为“外来艺术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画是“温饱”之后的精神追求。 只有抛弃功利主义,才能有好笔墨。 它属于精神范畴。 除非你水平很高,否则你可以在贫穷、饥荒的条件下画画。 历史上一些高僧就曾这样做过。 齐白石也这样做过。 国画可以养神、养神、养生长寿、改善心境。 中国画对于提高社会精神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齐白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