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的现代化理论。 今天,我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围绕中国传统的视角,谈谈我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点思考和认识。和谐”文化。
一、什么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记忆犹新。 他多次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设计、统筹推进,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总书记的论述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关键环节。 强国必先强农。 农业强则国家强。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失去底蕴、特色、光彩; 同样,没有其他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会缺乏支撑和依靠,失去方向,成为现代孤岛、独树一帜,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
事实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与“三农”改革发展、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是同一命题、同一任务,只是侧重点不同。 农村和农民的改革发展是宏观的、笼统的、涉及面广的; 乡村振兴强调赋能乡村、重估乡村,实现由衰落到振兴的转变; 农业农村现代化凸显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内涵,体现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全方位物质和精神演变; 农业强国是以农业竞争力带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乡村美、农民富、两高、两惠、两富和“三成”。
什么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仔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都贯穿于中国文化精神核心的“和”字。 中国人最看重“和谐”。 这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核心本质之一。 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体现了东方大国的智慧。
可以说,“和谐”是贯穿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灵魂,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特色和亮点。 这里,底色是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特色是指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独特特征,鲜艳的色彩是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具有的特征。现代化是值得骄傲的。 以“和”为底色,进一步发挥“和”文化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石和支撑作用。 我们要以“和”为特征,不断打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和”因素,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新路径。 以“和”为亮色,高举“和”文化旗帜,充分展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气和底气。
二、深刻认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农业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裕”、“农业兴农”等多次生动论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景。有前景的工业和农民的体面职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宜人、富裕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谐美丽乡村”,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特征。 一个“和”深情地勾勒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充满了中华“和”文化的丰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整体又是局部。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 比较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些特点。 深刻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大发展,描绘乡村振兴的和谐图景。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突出的是整体的“和谐”。 人口众多是一个制约因素,但也是一个可利用的条件。 我们必须从整体上辩证地看待庞大人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人口众多,增加了实现现代化的难度; 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也是资源和财富,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同时也为国内循环建设带来可观的贡献。 广阔的市场。 庞大的人口规模进一步凸显稳定发展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保持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韧性。 我们要保持经济的“和谐”、政治的“和谐”、文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生态的“和谐”,还要保持五个方面的“和谐”、整体的“和谐” 。 特别是要通过乡村振兴补农业农村短板,以农业农村富民巩固人口。 大型现代化开发基地。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民和农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共享的“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理想。 在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民和农村是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也是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和着力点。 这就要求我们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 只有农民收入赶上来,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我们的社会结构才会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更好地保持社会活力和和谐稳定。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强调协调的“和”。 一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注重物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障碍。 中国人讲究内在与外在的融合,形式与精神的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 既要塑造形体,又要塑造灵魂。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以产业繁荣、生态宜居带动农业农村“物”现代化,又要以乡村文明、生态宜居切实培育“人”现代化。治理。 此外,我们要充分弘扬和传承源自土地的农耕文化。 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核心。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促进共生的“和谐”。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们决不能走这条老弯路。 我们要努力打破过去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物质主义扩张、生态破坏严重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我们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山”理念,统筹管理山、河、林、田、湖、草、沙系统,夯实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的内在肌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共存的现代化。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崇尚“治天下”。 他们修德待人远,以德服人。 他们坚决反对以邻为壑、侵略他人、称王称霸。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方面坚持对内和谐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和谐稳定,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牢牢把握住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对外,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讲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 他曾特别强调:“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更多被世界认可的中国文化形象,努力呈现生动立体的中国,推动人类建设。” ” 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新征程上,新闻媒体如何讲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彩故事?
一是深入挖掘思想内涵。 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结合世界国情、农业实际,深入阐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梳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从历史的高度,向世界讲清楚为什么我们必须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以及如何驾驭和走好这条道路。
二是发现典型故事。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是一次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其中必将涌现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人们提供事实依据和情感启示。
三是突出国际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要从国内国际双坐标系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为2022年11月20日第二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论坛视频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