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农资讯

一捆买的葱如今只能一根买?美菜数据告诉你

超市正在卖大葱。 摄/余媛摄

去年下半年以来,大葱的价格像火箭一样上涨,批发价从每斤1元涨到5元。 而去各地农贸市场、生鲜超市或者电商平台,买一根大葱甚至要花3、4元。

有消费者抱怨,以前成捆购买的洋葱只能一根一根地买。

面对疯涨的洋葱价格,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家庭主妇都充满了疑惑。 难道曾经名噪一时的“向千聪”又卷土重来了?

但一方面,随着我国保供措施的落实,大葱价格随意上涨的空间已经不大。 另一方面,暴涨的洋葱价格屡屡卷土重来,也时刻提醒我们:应对“钱葱”等市场乱象,必须标本兼治。

价格上涨

看似不起眼的大葱,却是重要的调味蔬菜,中国人普遍喜欢用它来打酱油。

美菜数据显示,去年8月份以来,大葱价格逐渐呈现缓慢持续上涨的趋势。 据北京新发地价格指数显示,1月25日大葱批发均价为5元/斤。

在此基础上,超市等零售终端的价格更是惊人。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北京各大超市发现,大葱的价格基本都在7元起,个别品牌的大葱价格可达10元/斤以上。

在物美超市,冬季储存的大葱价格为每斤7.98元,而“七彩花园”的一袋大葱(两包)价格高达13.9元。 永辉超市普通大葱和优质大葱的价格分别为每斤6.99元和7.39元,已经可以称得上便宜了。 据美团购物App显示,450克大葱的价格为10.8元。

以此推算,一根大葱的价格基本在4元到5元之间。

虽然大葱的价格有所上涨,但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配菜,家里的使用量有限,大多数消费者在烹饪需要时,仍然会照常购买。 “谁能想到,大葱的价格很快就追上了肉的价格,以前我们家都是成捆买的,现在只能一根一根地买。” 一位阿姨一边摘葱一边抱怨。

毛泳熙是新发地的“葱王”。 每天发运大葱40吨至80吨,销往北京多家超市、餐馆、食堂及二级小市场。 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往年大葱的价格在每斤1元左右,今年1月初甚至涨到了8元,最近又降到了5元。

一位卖大葱的摊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葱本来就是配菜,价格太贵了,买的人就少了。像去年这个时候,人们就买了我们30到50元的蔬菜,最后买了一根葱,洋葱,我就送人了,当时50毛钱就可以回头客,现在随便拿一根也就三四块钱左右,我买不起。”

微博上,各城市网友也掀起了比价话题。 有网友将大葱涨价命名为“葱忙涨”,希望继“姜你军”、“蒜你狠”之后,“葱忙涨”能够稳定涨价。 上升。

事实上,入冬后,不仅是大葱,很多蔬菜的价格都出现了上涨。 1月22日,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格为4.1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的2.87元/公斤上涨45.64%。

减产

近期洋葱价格为何飙升?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根本原因是供给端受天气、种植面积、市场运行等因素影响。

毛永喜表示,去年6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强降雨,抑制了大葱的生产。 “受此影响,大葱整体生长环境不如往年,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淹死了不少大葱苗,减产30%-40%。”

一捆买的葱如今只能一根买?美菜数据告诉你

资料表明,大葱具有耐旱、不耐涝的生物学特性。 雨水多时,容易引起根腐病、根腐病,降低大葱的产量水平。 2020年大葱生长季节,以6月至8月为例,全国平均降水量37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4.7%。

据美菜网了解,青岛平度和潍坊安丘是我国大葱的主产区。 2020年7月至8月的强降雨导致山东遭遇罕见内涝,平度、安丘大葱受灾减产。 去年12月,另一个大葱主产区江苏启东本来就到了大葱收获季节。 然而,极冷雨雪天气导致启东大葱减产较大。 大葱的价格一路飙升,与去年相比,原产地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

另一方面,大葱种植面积较往年有所萎缩,导致市场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一般来说,当季蔬菜的种植面积往往是由上季的价格决定的。 如果某个品种上季价格高,那么本季种植面积就会增加,价格就会下跌。 反之,当季种植面积减少,价格上涨。

据毛永熙观察,2016年至2019年,大葱市场普遍低迷。 尤其是2019年,大葱整体产量过高,市场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葱价格一路下跌。 正因为如此,到2020年,许多农民将不再积极种植更多的大葱,而转而种植其他蔬菜。 这将使大葱种植面积再减少30%-40%,导致产量下降。

另外,农产品传统的销售模式链条很长。 小贩从农民那里购买农产品,然后卖给当地的批发市场。 如果有出口的多级批发,中间还有库存商、物流商、经销商。 最后由零售商完成。 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亚忠在考察市场时发现,一些中间商一度囤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洋葱价格的上涨。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也撰文表示,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很大程度上与复杂的流通过程有关。 由于中间环节较多,农产品的终端价格与农民手中的初始价格相差较大,不少中间商从中获取了超额利润。

永久治愈

为做好蔬菜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国家发改委近日指出,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生产日程安排; 二是加强产销衔接; 三是加强准备金调整; 守住民生底线。 1月9日起,北京市商务局紧急协调进京绿色通道,保障蔬菜、肉禽蛋类进京车辆顺利通行。

陈亚忠表示,目前冬春蔬菜整体供应能力稳步增强,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广大群众完全不用担心。

“菜篮子”的一端连接着物价指数和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端连接着农民的钱袋子。 两端都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备受关注。

短期来看,随着保供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大葱等农产品价格有望受到抑制; 但从长远来看,近年来大葱的价格多次暴涨,甚至与生姜、大蒜一起多次上涨。 这种市场乱象还需要从根源上下功夫。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每次物价上涨,往往向农民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可以种蔬菜、大葱了。有了钱,农民就可以盲目发展。 当他们种植大葱时,市场价格可能会再次跌至谷底。 到了底部,以后农民不敢种的时候,价格可能会再次大幅上涨。 产量的起伏、价格的大幅波动,让农民有时不敢种菜,有时又都一窝蜂地去种菜。 这反映出我国小规模农业生产与大规模社会生产的严重不相适应。

对此,李国祥指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或者说打造高水平的供应链。 生产者和需求者形成群体消费,城市政府和人口集中的地方形成稳定的供给源。 “政府需要做牵线搭桥,中央可以鼓励或考核地方政府与主产区签约。过去签约是为了稳定价格,但实际上稳定价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稳定供应。”第一的。 ”

去年,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建立了“点对点”的食品供应配送体系,通过直采直供模式充分保障市场供应。 目前已有198家企业加入,每天可供应蔬菜超过3000万吨,占北京蔬菜供应总量的15%以上,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30% 。 目前,这样的“订单种植”越来越多,但显然,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李国祥建议,另一方面,为防止“贱菜伤农、贵菜伤民”现象反复发生,还应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充分利用“互联网+”三农服务强化涉农服务。 大数据意味着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和现代化。

不过,《中国新闻周刊》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草根种植者普遍认识到互联网、大数据肯定是未来的方向,但在实际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问题。 目前,制约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成本过高。 只有部分试验区或科研用地被物联网覆盖,大部分农民还没有接触到。

另外,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蔬菜品种有数百甚至上千种,市场规模太大。 很难估计单个地区的产量和价格。 如果想要用大数据来指导种植,就需要收集全国各地的数据,而这仅靠一处是无法完成的。

李国祥进一步表示,农业农村实施大数据是大势所趋。 利用大数据可以缓解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作出部署,下一步还需继续努力。 “当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全面应用,建立起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信息数据库,将有助于整个市场的参与者了解农产品的信息,也将更容易解决农产品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此外,有分析建议,还应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炒作、投机、恶意囤积等违法行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