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文冠果的销路怎么样的问题,以及和文冠果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文冠果是一项新兴产业,一项宏大的产业,因此也是布满陷阱的产业!
文冠果的项目有多大,它的陷阱就有多大。凡是上亿元的项目都失败了,都掉陷阱里面去了,我为此痛心,为此干着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认真找出失败的原因,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来。
文冠果被全球学界封为"生命之果",它既是一个古老的树种,又是一项新兴的产业。
文冠果的历史非常悠久,恐龙是非常古老的生物,约1亿4千万年前有了恐龙,恐龙灭绝前即6500万年前有了文冠果,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才有了原始人。
由于文冠果在食用、药用、能源、生态、人文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誉为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希望树种。
发展文冠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木本油料,大力支持文冠果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文冠果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和山桐子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意见》《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优惠政策,《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2019年版)将文冠果纳入了国家储备林目录。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布了《文冠果油》(LS/T3265-2019)行业标准,明确将文冠果列为木本油料树种,拉开了文冠果大开发的序幕。
2022年4月,白银日报《平川区打造二十万亩文冠果基地》:平川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计划投资162.8亿元,重点打造20万亩文冠果种植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5月,《河北保定:推进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保定市印发《创建国家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意见》,按照"一年示范引领,两年整体布局,五年实现百万亩规模种植、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市场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全业态开发文冠果产业的经济、生态、医药、医美、文旅价值。把保定打造成为国内首批百万亩规模种植基地,国内一流的文冠果良种良法输出中心、高端产品精深研发加工中心和文旅康养会展中心,创建年产值千亿级的国家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2022年完成示范和试验种植1万亩,2023-2026年分别种植5万亩、20万亩、35万亩、40万亩。
直至目前,文冠果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依然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新兴产业,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防止掉到文冠果陷阱里。然而,往往是资金量越大,胆子就越大,掉到陷阱的几率就越大。
文冠果是一座金山,又像是一片死海。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多少英雄好汉折戈沉沙?!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新兴的产业,就像一个新的革命,需要流血与牺牲,需要失败与经验。没有谁更聪明,没有谁能够一鸣惊人,没有谁能够不流血流汗就获得丰收。只有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只有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有6500万年的历史,长达2000年的寿命,为什么迄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造福人类社会呢?
野生文冠果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人工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然而,人工栽种的百年古树却极其稀少,北京只有三棵,分别在法源寺、大悲寺和故宫;甘肃只有两棵,分别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和靖远县东湾镇乃家沟村。
老百姓传言,文冠果是神树,只有菩萨才能栽活。能够栽活文冠果者,不是高僧就是大德之人。
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是由僧人引种的。她是北方寺庙的专有树种,素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之称。文冠果油也称为神油,用来敬佛和点长明灯,能让高僧活佛健康长寿。文冠果茶为"神茶",是专供高僧活佛养生论道喝的好茶。
在这个风云激荡的经济社会中,文冠果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产业,但纵观全国文冠果产业的发展却步履维艰,难如人意,许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大公司都纷至沓来,但套项目的多,干实体的少,失败的多,成功者少,实实在在做产业,且能干出一些成绩者更是寥寥无几。
文革时期,文冠果曾经红极一时,但因种种综合因素以失败而告终,在赤峰留下了数万亩"千花一果"的文冠果林。除了政治因素外,移栽成活难和低产等技术难题是其不能形成产业的原因。
2007年1月,中石油和国家林业局决定,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双方决定当年在云南、四川、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合作建设小桐子、光皮树、黄连木、文冠果油料能源林基地100万亩、实现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供应能力。7月17日,记者获悉,中石油已经向生物燃料领域投资3亿元,其中2亿元投向四川、云南和河北3省的林业与生物燃料项目,1亿元将和国家林业局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启动基金。这个项目前期轰轰烈烈,后期了无声息,显然掉进了农业这个大坑里去了。
2011年11月4日,宁夏日报报道《石嘴山市惠农区:3.6亿元招商项目开工9月人去楼空2000万被卷走》。某县40万亩文冠果项目全军覆没,全区约已栽种几十万亩文冠果,却很难找到成材林。我探究造成他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请那些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坐阵;第二是抠门,无论进种子还是购买苗子,都找最便宜的,想想能有什么好结果?等到他们发现种子不出芽,苗子不长叶子的时候已经晚了。由于种植文冠果全军覆没,所以宁夏得出了不适宜文冠果生长的结论。2020年春,我们的种苗在西吉县兴平乡杨百户村旱山地种植1200亩,成活率达95%以上;我们的种苗在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村300亩,成活率达98%以上,才拉开了宁夏文冠果产业发展的序幕。
2013年,新疆麦盖提启动百万亩文冠果"人造花果山"项目启动。《麦盖提县文冠果产业发展考察报告》,发表在《新疆农垦科技》2015010期,作者孙志红、刘艳、吴运健。报告显示: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自2012年开始建设,是结合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塔百万亩生物质能源合作项目,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科技保障、全县人民参与的模式建设。工程规划总面积6.67万hm2,已建成约2万hm2,南北长20km,东西宽10km。根据湿地、盐碱地、沙漠等不同土质情况,主要栽植有文冠果、大果沙刺、红枣、胡杨、沙枣、竹柳等不同树种,以新疆杨、梭梭、红柳等为主力防风林。其中,文冠果为2013年秋季与2014年春季定植,株行距2m×4m,共种植0.2万hm2,成活率较低,不足20%,且苗木生长势弱。
2016年末岁首,马成福等应新疆200多名种地大户的邀请,驾车从甘肃景泰出发,开启了新疆文冠果之旅。他们穿城越县,走村入户,搜索文冠果影迹,传播文冠果知识,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得到了客户的热烈欢迎。他们历时一个月,行程两万里,走过了北疆的冰天雪地,走过了南疆的荒漠戈壁,足迹遍布大半个新疆。
新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从内地引种栽培文冠果,几乎遍及全疆,西起伊犁,东起哈密,南从和田、喀什,北到阿勒泰,从海拔30米的部善县到海拔1864米的昭苏山区,到处都有文冠果的栽培和生长。从2001年开始,结合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项目,在部分县市进行了文冠果的规模化种植。由于引进品种的低产性,以及结果后无人回收,许多文冠果林遭到抛弃,甚至砍伐,至今没有发展起来。
他们在走访中发现,新疆有450年的文冠果引种史,几乎各地都有散生的文冠果。在木垒、奇台等地有大片成材文冠果林,但由于低产性和销路难等问题已经抱残守缺。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文冠果的积极性,他们回收了所有文冠果籽,为农民们解决了买籽难的问题。
他们在考察中发现,新疆虽然干旱缺水,沙漠也占了很大面积,但地下水资源丰富,有的沙漠地区几十米之下就有地下水。因此,新疆应该严格控制开荒种地,压制耗水农作物面积,鼓励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应该大力支持种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能抗旱节水的文冠果,把沙漠改造成美丽的文冠果园,把文冠果产业做成新疆的支柱产业。
文冠果是抗旱节水经济树种,如果在新疆大力发展,将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解决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贫困落后和荒漠化难题,另外还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从而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边疆得以稳固发展,将把新疆建成一个山川秀美、人员富集、经济繁荣的好地方。
2018年5月,马成福发出了《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豪言壮志。当然,沙漠中并不具备文冠果生长的良好条件,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他对文冠果20多年的深刻了解,他满怀信心地认为沙漠里也能发展文冠果产业。
2018年7月14日至15日,张掖沙产业论坛暨风沙危害区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协同创新理事会会议在河西学院召开。当中科院沙坡头治沙站长李新荣做了《中国风沙危害区生态重建与恢复的生态水文学基础》报告后,马成福提问李新荣研究过既有生态治沙作用又有经济效益的文冠果吗?他说:"我们曾经在沙坡头实验多年都种植失败了。"风沙危害区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西北师范大学博导雷自强教授也抢着说:"我带领博士团队在民勤县也做了多年实验种植,也以失败告终。"会后,某公司依赖诸多科学家坐阵自信满满,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了。
2019年春,青海共和县科技局引进西北文冠果基地三年生文冠果苗3000株(泥浆蘸根,不带土球),种植在海拔2800米的龙羊峡镇阿乙亥村的水地和山坡旱地,开展其对土质、气候等的适应性示范研究。通过两年的适应性研究确定,文冠果耐寒、耐旱和耐盐碱,病虫害少,生命力极强,适应青海共和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不宜积水的荒山荒坡、沙石地、撂荒地和盐碱地,而且已经开花挂果。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3200米。共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1℃,年均降水量250~450毫米,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抗旱抗寒和防风沙树种单一。为更好地保护"三江源"和修改脆弱的生态环境,引进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和生态特征的经济树种刻不容缓,因此他们才精心选择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的文冠果种苗。(摘自《青海科技》《青海高寒地区文冠果引种与适应性研究》作者马向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陕北等气候恶劣、生态生产条件较差的省区,种植文冠果需用极品苗子,才能保证成活。
文冠果产业曾经几起几落,有许多造林工程大面积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即使勉强存活下来的文冠果,挂果也是寥寥无几,这给人们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成了其发展不可逾越的难关,严重影响了文冠果产业的发展。
文冠果历来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西北文冠果基地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入手,利用控水育苗、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措施,解决了移栽成活难题;西北文冠果基地从全国56个地方购买了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挂果早、挂果多就采下来,进行第二代育苗,一直进行了8代共22年时间,才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从而为文冠果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西北文冠果基地被315授予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联盟单位,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0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经过杂交选育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新品种,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还被聘请为宁夏文冠果总顾问。
原来兰州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西北文冠果基地员工在兰州新区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的荒山上种植了50万棵文冠果;原来白银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发展了50多万亩文冠果。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们培育的文冠果种苗,已经走出了甘肃,扩散到了西北、东北、华北,引种到了四川、江苏、湖北等南方地区,其高产文冠果正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结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西北文冠果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民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农科新闻网、每日甘肃网等媒体重磅报道《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人民政协网报道《从作家到农民》《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梦》;中国科学网报道《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今日头条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健康导报报道《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文冠果开启致富路》;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报道《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中国贸易新闻网报道《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兰州电视台报道《荒山播绿人--马成福》;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产业》《栽下文冠果绿起一片山》;每日甘肃网报道《为了西北大地的丰收》;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甘肃景泰,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河西走廊东端风口,日照强度大,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民谚形容:"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山上光溜溜,羊皮不粘草。"在景电工程上水前,就是荒滩野岭,土壤沙化,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精辟总结。山区农民说:"这是鸟不拉尿的地方!"
2021年5月22日,景泰县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突变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降温等灾害性天气,172人参赛,8人受伤,21人遇难,死亡率超过12%。6月9日,景泰县县委书记李作璧跳楼自尽。6月11日,景泰县县长张文玲被免职。如此重大的赛事伤亡极为罕见,成了令世人胆寒的"夺命马拉松"。曾经救下六名参赛选手的牧羊人朱克铭表示"这种恶劣天气挺常见。"
景泰,极端恶劣天气频发,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虽然这里不是养人的好地方,然而,只有这样的极端恶劣天气才能培育出高品质的种苗,这里培育的文冠果种苗无论移栽到哪里,都能经受得住任何极端天气的考验。
5月21日至24日,马成福正在鄂尔多斯考察文冠果苗木移栽情况。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全和常村胡小平,于4月在一处风口地段种植1万棵文冠果苗木,经过3次霜冻成活率依然高达95%以上。胡小平感慨万千地说:"多年前,鄂尔多斯就想大力发展文冠果,可惜每年种每年死,成活率很差,大家都灰心了。我在网上看到您的知名度高,就大胆选了您的苗子,但每次霜冻我都很担心,刚出的嫩芽都冻掉了,可是很快新芽又出来了,现在长势都很好。我决心与您精诚合作,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搞好生态绿化,发展社会经济,致富当地百姓。"
兰州新区有一句俗话说:"在山上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2012年7月,马成福在兰州新区承包了一片荒山用做文冠果造林。那里是湿陷性黄土,老百姓称"立性土",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尘土飞扬的干土。在没有水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利用水车拉自来水种活了50万棵文冠果,在水秦路形成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无疑成了兰州新区荒山造林的排头兵。
2020年春,在甘肃古浪县八步,他们试验种植的300棵文冠果全部成活;在宁夏中卫沙坡头中科院治沙站,引进他们的600棵文冠果也全部成活,至今这两处文冠果长势良好。
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政府和企业都看好文冠果产业,目标很远大,投资也巨大,但却对文冠果种苗和技术一窍不通,最后掉进了农业这个大坑里。农业实际上世界上最简单的行业,又是最难的行业。说它简单似乎人人都会种地,说它难就在如果没有社会大众的经验积累,从零起步谁也不会种地。
文冠果是一个古老的树种,但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专家和书本上有许多错误的地方。王涛是文冠果专家,她的著作载:"1962年,在西藏的阿沛村发现有文冠果的大树,说明西藏的某些地区也适应文冠果的生长。"许多著作引用,以此证明西藏有文冠果,西藏适应文冠果的生长。2021年9月初,马成福专程考察西藏文冠果,到达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阿沛村,它是阿沛阿旺晋美的故乡。正好村里有几十位老人在活动室,他拿出文冠果的果子、种子实物,还有文冠果树、花、叶的照片让他们认真辨识,他们都摇头说:"从来没有人见过这种树。"看来专家没有亲自考察过阿沛村,通过电话采访误把别的树当成了文冠果,那误判的究竟是什么树呢?
9月4日,马成福顺着拉萨河而下,到达巴宜区嘎啦村。他又拿着文冠果实物和照片,让村民们辨识,许多村民都说没有见过,但有两个村民说家中就有。村民带他到家中看到的是一种带刺的小果树,还没有结果。他用百度扫描辩识为皱皮木瓜,别名木瓜、楙、贴梗海棠、贴梗木瓜、铁脚梨、皱皮木瓜、汤木瓜、宣木瓜等,属于蔷薇科植物,果实可入药,有舒筋活络与和胃化湿的功能。
9月5日,马成福到林芝市米林县考察文冠果,一个苗圃去年从甘肃调来1万棵文冠果苗,种植表现很好,今年有少量苗木开花结果,但土地不太好,是河滩卵石地,有的在干梁上,有的在河沟里,冰草等杂草丛生,没有施肥和修剪,疏于管理,就怕以后遭遇洪涝灾害。
接着,马成福到察隅县考察文冠果。所有文冠果书籍都说文冠果自然分布最南端是西藏察隅县,因此他在那里认真考察了十天时间,但让他非常遗憾的是,察隅从来就没有生长过文冠果。察隅县林草局工作人员否认当地有文冠果,他在下察隅走访村民得知,那里有野生和人工种植的皱皮木瓜,与文冠果形状相似,别名也叫木瓜,这就是文冠果专家和书籍把皱皮木瓜误为木瓜,再误为文冠果的原因吧!也是误判阿沛村文冠果的树种吧!但愿以后文冠果书籍能把这个错误改过来。
9月13日,马成福到山南市中心苗圃考察文冠果。仁增组长带他到苗圃后面的一棵文冠果前,仁增说这棵树已经种植20多年,年年开花结果。这棵树被一些高大的白杨树等围困着,终年不见阳光,对它的生长非常不利,能够活着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当地海拔3600米,它突破了文冠果书籍最高海拔3000米的记录,而且是他所知西藏年龄最长的文冠果。仁增又带他到2020年从内地引进一批文冠果苗前,介绍说种植成活率都很高,今年春天也有少量开花结果了。
9月14日下午,马成福到日喀则市中心苗圃考察文冠果,苗圃于2020年引进1万棵文冠果苗木,移栽了3块地,成活都很好,今年春天有些苗子已经开花结果。
9月初,马成福就到了拉萨市,考察过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去年研究院引进10万棵文冠果苗,在自家苗圃栽种了1万棵,当年成活率很高,现在有许多已经黄叶枯萎。他一个人察看了苗圃,土是沙土地很好,打开水龙头就能浇水,他用手刨开表层土,发现里面很湿润,有些根颈部腐烂了,看来是水浇多造成了根腐病。他打电话告诉了他们,一定要少浇水,不知道他们重视了没有。
考察中,马成福得知罗布林卡池南曾经种植过两棵文冠果,已经开花结果,后来洪水冲掉了。罗布林卡海拔3600米,它也突破了文冠果书籍最高海拔3000米的记录。拉萨市在网上介绍其干果油料树种有核桃和文冠果。
马成福历时2个月的认真考察认为,在西藏除了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的墨脱不适宜种植文冠果外,其他地方都能发展文冠果。他在考察中发现,西藏土壤含量中土成份很少,沙子成份很多,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极易造成滑坡,不适合种植庄稼,更适合种植文冠果,可起到防止固沙、防止滑坡和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冠果,既有利于提高粮油产量,又利于旅游经济发展。
央视《农广天地》《文冠果栽培技术》视频中,专家说:栽苗以后10天浇一个水,结果许多人把树浇死了。许多人问马成福究竟浇几个水合适,他说:第一个水浇满,以后旱了就浇,不旱不浇。
360精选介绍:文冠果文冠果是位于长沙一带的植物,因其特殊的用途而被广泛种植,但实际上文冠果根本就不能在长沙生存,长沙根本就没有文冠果生长。
目前,文冠果产业最大的陷阱,就是最大的项目,凡是上亿元的项目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上亿元的文冠果项目都失败了呢?为什么文冠果的项目有多大,它的陷阱就有多大呢?凡是上亿元的大项目,一般都是国家投资的大项目,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都要请科学家、专家或教授坐阵,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十拿九稳,越是外行越要把这个项目办得像模像样。
然而,文冠果虽然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树种,但却又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因此理论方面还非常薄弱,极其不成熟,书本上的知识少之又少,甚至错误的地方太多,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来指导生产实践就很容易走错误道路,出错误问题,最终导致失败。最主要的是目前大学里还没有文冠果专科,文冠果的知识还不够成熟,文冠果的科研项目甚少,许多科学家、专家和教授一生见文冠果的面都很少,甚至还不能熟识文冠果,还分不清榆树和文冠果,怎么能够指挥文冠果生产呢?他们只能给大家讲一些听不懂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对于育苗和种植这些土里的农活,他们自己从来就没有干过,所以也无从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均出自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找多年专门从事文冠果生产的实践人员,他们更能够胜任文冠果大会战指挥员的重任。
文冠果产业第二大的陷阱是组培。凡是上亿元的大项目,一般都是国家投资的大项目,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都想用高科技推进生产发展,越是外行越想把这个项目办得高大上,殊不知科学并不是童话和幻想。拿一片树叶造一片林子,这是组培的理想宣传。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曾经有二三十家企业做过文冠果组培,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建设一家组培工厂需要花费2000万元左右,就这样有多少2000万元打水漂了。即使组培成功,最多也就是节省了一批种子钱,试杯里面那么小的苗芽,也不能直接移栽到大田里。
对文冠果的组培技术,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但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受无患子科植物特性所困,现有研究成果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冠果组培繁殖系数低与生根难的问题,这也为未来文冠果组培埋下"隐患"。近几年,陆续有个人或企业称具备了组培快繁能力,但采访后发现其繁殖量都很少,甚至只有几株,摆在试验室内仅供参观而已。文冠果组培试验还不太成功,而且从试验到生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所以急于生产的政府或企业就不要?这趟洪水了,否则就会掉到组培的陷阱里。
马成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伟大的生命更不会逆来顺受!"文冠果生命之伟大主要表现在它的顽强和长寿。文冠果全身都是宝,为什么千百年来没有发展起来,就是我们没有敬畏她的生命,没有认真研究她的生命特性,我们梦想像驯服其他生物一样驯服她,结果她宁死不屈,最后失败的还是人类。
我们经过多年艰苦的实践及探索,发现造成"移栽成活难"的真正原因,主要是育苗时密度太大,其次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而是把文冠果作为常规树种来对待。
人、动物、植物等任何生物生长期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密度太大不适应其健康生长。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培育一年文冠果苗5000棵左右,两年4000棵左右,三年3000棵左右较为适当,而许多农民培育一年文冠果苗多达3万棵。这样的苗子密密麻麻,自带病毒,移栽出去以后就会大面积死亡,成活率非常低。可是,这样的苗子价格非常低,因此大受欢迎。农民喜欢便宜的东西;给政府搞绿化工程的苗老板和苗贩子更喜欢,最后导致许多文冠果绿化工程项目倒毙,从而给文冠果产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好东西需要精工打造,需要更多的劳动成本,所以谁也不要相信物美价廉的鬼话,质优价高才是王道。
所谓"深根性"就是它的根长得比杆快,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松的地方可达10~20米,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这就是它之所以能够抗旱和抗寒的原因,也是移栽成活难的原因。苗子长高了,根扎得更深,挖苗时受伤程度就重。常规树种苗子越高越好。我们可以在一年内让苗子长到2.5米高,但我们却用控水育苗的方法,一年只浇两个水,仅长50公分高,这样它的主根就长得短了,而侧根却变得多而发达起来。虽然我们的苗子看起来有些矮小和干燥,但这样的苗子移栽后却容易成活。
所谓"肉质根"就是它的根就像"肉"一样柔嫩软弱,易伤,易折,易失水,易腐烂,严禁裸根吹风和曝晒,根系愈伤能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烂根,从而造成造林成活率低。我在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文冠果苗子从挖到栽越快越好,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还有,文冠果是"肉质根",极易失水,从挖到运到栽都要时刻注意保湿,不然都成干柴了还种什么树。为了克服文冠果"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弊端,我们采用了修枝、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塑料包根等方法,大大提高了文冠果种植成活率,时间最长达20天左右。而文冠果书籍介绍裸根苗从挖到栽只有三天时间,超过三天时间就等于干柴,失去了种植的价值。
由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其根颈部(脖子)就成了一个敏感区,移栽苗木时要严格控制栽植深度,"宁露勿深",若埋入土层2公分以下时极易造成根颈部腐烂,以致整株死亡。调查发现,这也是造成文冠果移栽成活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千花一果"有两种原因,第一,目前市场上,尤其是网上采购的种子,大多数都是野生的。用野生的种子育苗,结果较迟,且果子小而少,无论怎么努力都白费劲。我们选种都是从能繁母树上亲自采摘,二年的苗子就能挂果,在后期管理较好的情况下堪称第二年就能开花结果,三年全部开花结果,五年丰产,十年高产。第二,管理不善造成的。我们总结文冠果与水的关系就是,水地要控水,旱地多浇水。一旦发生水涝就会全军覆没,而对干旱却耐受得多。但抗旱性是它的生理特征,而不是它的丰产条件,抗旱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再就是,文冠果的苗子和小树不具有抗旱性,它就像婴儿一样需要人们的悉心呵护。只有它长大了,根穿透干土扎到湿土上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抗旱性能。
大家都知道,种子是要到种子公司购买或自己精心选育的,因此文冠果种子也必须从能繁母树上采种,至少经过5代才能培育出丰产的文冠果树,而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经济社会上,有谁有这个耐心去作这个吃力而无人理解的苦差事呢?用野生的种子育苗,再种到旱地里不浇水,就没有产量,育苗只能再用野生的种子,如此反复,这就是文冠果"千花一果"的真正原因。
现在市场上,尤其是网上销售的,大多都是野生文冠果种苗,价格非常便宜。而我们西北文冠果基地是在2000年的时候,采购北方56个地方的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精心选育挂果早和挂果多的种苗,经过8代22年时间才选育出高产文冠果新品种。我们两年苗就开始挂果,三年苗挂果很多,如果稀植后不打花疏果,就能把果树压弯压倒。只要后期水肥条件好,管理跟得上,完全可以高产。
文冠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她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量,她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黄子孙的母乳,她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宝。
好了,关于文冠果的销路怎么样和文冠果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