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云南龙竹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云南龙竹的知识,包括云南竹海何时掘金山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走进竹子交易市场,刘毅彻底失望了。连续几天,他见人就问“知道昆明的竹子交易市场在哪吗?”对竹子的这份热情不为别的,他只想找回童年那份记忆。
都是钓鱼惹的祸,儿时钓鱼都是就地取材,房前屋后随便找根金竹校直后便是鱼竿了。“现在满市场的各种碳素竿,轻是轻了但找不到当年竹竿的手感了。”
好不容易得知竹子交易市场在呈贡,经历了堵车和走错路,他整整用了3小时才找到。除了水竹和竹材外,自己要找的做鱼竿用的金竹、厘竹和矢竹未见踪影。“所有的竹子堆积在露天中,任凭风吹雨打和日晒,我看在眼里痛在心啊。”
别样的竹子人生
日本和歌山县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刘毅便跟随着当地竿师进山了。此次他们要寻找一种名叫高野竹的竹子,这是日本纪州和竿原材料。
说到纪州和竿,这是钓鱼大师们美好的憧憬及至极的享受。不知有多少钓鱼人为之所痴迷,乃至多少收藏家为之所垂涎……
它既是一支实用的钓竿,又是一件精美细雕的艺术收藏品。每一支的诞生都凝聚着百年传统的制竿工艺和每一位艺匠大师的灵魂。
在高新数码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今,新型钓竿材料不断出现,完全以天然竹子为材料的纪州手竿不仅不逊色,反而更显出它更加耀眼的魅力。
“纪州和竿售价少则一两万多则十几万一根,面对300至600百元一尺的高野竹,我真不知是高野竹造就了纪州和竿,还是纪州和竿造就了高野竹。这里我说的价格是人民币啊。”
言谈中,刘毅透露出一个秘密,两年前他赴日本学习做和竿,目的是要将这门手艺在云南推广,要让竹农得到最大实惠。
拥有中国竹产量十分之一的浙江安吉因竹而富、因竹而美、因竹而名。立竹量、商品竹年产量、竹业年产值、竹制品年出口额、竹业经济综合实力均名列全国第一,位居全国三十大竹乡之首。
安吉竹产业实现了从卖原竹到进原竹、从用竹竿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利用的4次跨越。
走进安吉天荒坪镇余村,10年前的矿山和水泥厂早已不见踪影。笔直的村道将经报记者带到了村里最大的农家乐春林山庄。
“住在我这里的客人,全是来吃竹宴看风景的。”老板潘春林曾在矿山开拖拉机,“当年我举债几十万元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很多人质疑‘吃竹宴卖风景’真能赚钱?”
如今,春林山庄已走过10个年头,并联合村里其他4户农民,发展农家乐的连锁品牌,日接待游客逾百名,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农家乐还带动了笋干销售。
在《卧虎藏龙》《夜宴》等大片中,安吉的浩瀚竹海一次次在银幕上诠释了唯美的中国意境。在坐拥优越生态环境的安吉,以竹产业为代表的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已成为经济支柱。
创建于2000年的浙江永裕竹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最为知名的竹制品企业之一,作为国内专业从事竹地板、竹家具和竹装饰材料生产和研发的龙头企业,致力于行业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农林产品资源增值加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品。
对于创业者们来说,农村电商带给他们的不只是收入上的增加,还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作为全职电商,生活在广东广宁的彭佑贤当地是做厘竹电商时间最早的一位。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出售的厘子不仅产自自家田地,还带动了周边竹农。
月销售30万元的成绩取决于他精准的DIY手工人群定位,“竹子全国都有,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要买一两根就不那么方便了。”
小彭卖的可以说是竹子原材料,也可以说是竹子半成品。顾客需要什么样的只用在网上下单时说明,他便按要求加工,而加工多为校直和配段。
最初他只请了1个小工,现在发展到22人。以前一根竹子只能卖几毛钱,经他们这一简单加工后现在卖到了几十元。
想说爱你不容易
“云南的竹子要多少,到处都是嘛。”在云南当问起竹子,不管城里人和乡下人基本都是这样回答的。但问到云南竹产业时,除了局内人外回答都开始打顿了。
“云南是世界公认的竹类植物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有‘竹类故乡’之誉。”回答云南竹资源概况时,辉朝茂,这位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研究所所长只用了这一句便道出了云南人的自豪感。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现有竹林面积700余万亩,其中天然竹林380万亩,人工竹林320万亩。
面对还在日益增长的数字时问题来了,以工业化利用的标准衡量,云南竹类资源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是资源零星分散、竹林质量较差。
“统计的竹林面积中很大部分为天然竹林、竹木混交林和四旁竹林,其主导利用方向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景观为主,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利用。”辉朝茂说。
云南竹种特色突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规模化集约经营较为困难。这里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竹种资源,特别是以巨龙竹为代表大型丛生竹类独具特色和优势。
但是,多变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也决定了竹种分布散且杂,很少有大面积单一竹种的天然分布。而且多数竹资源分布在山区,有些甚至分布在人烟罕见的深山老林,交通不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竹种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
“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啊。”呈贡竹子交易市场经营户小王心里那份苦只有自己知道,“去年这里经营户还有40多家,可翻过年来只剩下不到20家了。”
云南竹加工企业遍布全省各地,但均处于小而泛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相互争夺原料和市场。再加上竹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山区,交通条件十分落后,运输成本过高,竹资源的可开发程度较低,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同时,竹材资源利用多为原竹利用,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单一,缺少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和占有率高的特色品牌产品。
目前云南竹材利用率只为年生长量的四分之一,大量竹材腐烂林中,浪费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在云南调研时发现,竹笋的生产以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现有加工企业小而散,缺乏竹笋的名牌产品,未形成专业分工合作的加工营销体系,造成竹产业效益低下。
“科技支撑产业化发展尚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率低,成果推广应用滞后,科研和推广能力弱,没有形成支撑。”
美国Huber公司技术总监、博士欧年华一语道破,在各级政府关于竹类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活动和农民的生产实践中,缺乏科学理论与技术指导。
由于竹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加之原料和产品运距较远,导致产品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常采用降低原料收购价格来寻找生存方式。
对企业来说,竹材原料价格超过300元/吨就无法承受。而对竹农来说,竹材销售价格低于350元/吨就缺乏积极性。
因此,探索能够兼顾企业和竹农利益的产品结构和开发途径是云南竹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云南未停的步伐
发展竹产业云南一直在努力。2013年6月28日至7月6日,应云南省委、省政府邀请,由国际竹藤中心、西南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单位11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由省林业厅、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参加,对云南竹类资源和竹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
2014年3月3日至10日,云南省科技厅邀请张齐生院士等6位专家组成调研组,对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竹林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地调研。
作为专家组成员,辉朝茂先后两次参加调研,“专家组对云南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竹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从两份向经报独家公开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到,当年德宏州拥有竹产品加工企业51家,产值4859万元。
其中,云南永利发林业有限公司建成年产5万立方米竹质定向刨花板生产线,促进了德宏竹产业的深度开发,有利于加快对现有资源的加工利用,激发农户种竹的积极性。
陇川县集强林竹产业有限公司开发了保鲜笋、黄金笋、调味笋、酸辣笋等系列产品,促进了麻竹产业的发展。
截至2013年底,临沧市竹子基地总面积186.46万亩,商品竹产量21.53万吨,产值9670万元。
普洱市拥有加工企业47家,其中产值超1000万元的有3家。主要产品有竹纤维、竹质人造板、竹木混合浆、竹筷、竹炭、竹笋等。2012年综合产值5.3亿元,产品加工产值2.6亿元。
西双版纳州除广泛的传统利用外,“年产9.5万吨竹纤维浆粕项目”于2008至2013年列入云南省“三个一百”重点前期工作和新开工项目,也被列入州规划,但环评报告书尚未批复。
2008年在勐海县工业园区建成年产6000立方米重组竹材项目,因原料、市场、成本等原因于2010年6月停产。
云南以龙竹、巨龙竹、甜龙竹等为代表的大型丛生竹资源极其丰富,很多丛生竹种生产力甚至比毛竹林高3倍以上。但是云南省丛生竹资源开发不够系统和深入,良好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同时,在全国竹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科学谋划云南省竹产业的发展规划,全省一盘棋,合理布局,并且要融入到全国竹产业发展的整体体系中去。
发挥特点探金山
对于全国竹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专家认为云南竹产业要充分发挥各种竹材各自的特点,开发基于各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品。
针对考察调研地区,专家组提出“一县一品”方案是陇川县集强公司麻竹低产林改造及笋材系列产品开发;芒市永利发公司竹质定向刨花板规模化开发;双江县大型丛生竹种龙竹集约化经营及笋材系列产品开发;沧源县巨龙竹产业化开发和生物质气化多联产项目开发景谷县优质造纸原料竹林集约化经营及竹纸一体化开发;思茅区优质笋用竹种甜龙竹集约化经营及笋材系列产品开发;勐海县版纳龙竹集约化经营及笋材系列产品开发等。
昭通市位于中国竹子分布的混合竹林带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竹类的多样性。
对笋竹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滇东北山区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竹类植物是昭通市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资源之一,是昭通市委、市政府确定发展的“八大优势农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2年底,仅绥江县竹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可出材面积15万亩,年可采伐竹材20多万吨,产值可达9000万元。
为延伸竹产业链条,绥江县在支持中信纸业迁复建的同时,积极探索竹纤维开发、竹编等项目建设。
在竹编产品开发过程中绥江县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用竹编制生产生活用品,发展到用竹编制人物书画艺术品,开发生产了《隐形观音》《百寿有鱼》《云南十八怪》等系列精编竹编工艺品,竹编工艺品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正在申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位于腾冲以北12公里的北海乡,是一个盛产竹编的地方。这里有一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他们掌握着一项古老传统的手艺——竹编。
以其精湛的手艺,把斑斓的色彩和自然的音响、把浓郁诗情和悠远画意结合在一起,似缎似锦,似绢又似麻,他们在用竹子编织日子。
小到纸盒花瓶、竹帽茶壶、大到背篓竹篮甚至竹灯,北海竹编悄然地融进了我们生活之中。颜色亮丽、质感如丝似缎的竹丝编织时尚手包,更能吸引到现代都市丽人的眼球。这种外在简约、质朴的表现形式,也正是北海竹编手艺人纯真坚守的人格力量。
云南省林业厅已于2008年11月编制了《云南省竹产业发展规划》,旨在指导全省竹产业发展方向,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对于全国竹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专家认为竹产业要充分发挥各种竹材各自的特点,开发基于各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品。要做好科学规划,注重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利用领域,提高竹材加工综合效益,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是竹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辉朝茂说,这也应该成为云南竹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
利用云南竹藤种质资源异常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加大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在初期尽量选用优良乡土品种,避免在人工竹林资源培育实践中由于种源混杂、种苗质量良莠不齐而导致竹林质量不高的局面。
“云南丛生竹资源开发不够系统和深入,良好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云南竹产业发展应围绕‘大型丛生竹’这个云南竹类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展开,应将‘大型丛生竹集约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作为云南竹产业综合开发的切入点,以此为基础建立云南省现代竹产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体系。”
在两次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为发挥云南竹藤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竹藤产业,考察组决定开展云南省竹藤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云南竹产业一定会得到有效推进。”辉朝茂的话掷地有声。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