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乞丐不是花,它开的是白色,
用手摘下来,朵朵就可以纺纱了。
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谜语。 它实际上非常简单且易于理解。 每个人一听到就知道答案。 是的,这就是棉花的本色,也只有棉花才有这个特性。
棉花其实是植物种子上长出来的“毛”,也就是植物纤维。 种子为什么有毛?
如果以柳絮为例,应该能更直观地理解长发的含义。 杨毛也是植物纤维的一种。 有了这些毛发,种子就可以随风飘走,有的甚至可以传播到数百公里之外,完成种群传播。
棉花种子也有毛,但这些毛不仅可以飞翔,还能防止种子落入水中时下沉,让它们随水流飘到很远的地方。 我们的祖先看到这种白色的毛皮可以用来纺纱、织布,于是就对它进行栽培、驯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棉花。
棉花原产地为美洲、印度、阿拉伯等热带地区。 宋代以前,只有旁边有丝的“面”字,而没有木头的“面”字。 “勉”字才开始出现在《歌书》中。 棉花于宋末元初大量传入中国。 到元代,中原地区逐渐开始种植棉花。
据史料记载,改革棉纺工具、传播纺织技术的是元代一位名叫黄道婆的织工。 随后明朝朱元璋大力提倡和支持人们种植棉花,全国各地广泛种植。 这时,人们穿的衣服、盖的被子、用的绳子都是棉质的。
“五月棉花展,八月棉花干。花开时,世界温暖,花落时,世界寒冷。” 清代诗人也真实地写出了家乡棉花的特点。
我国目前种植的棉花主要是大陆棉和海岛棉。 海岛棉又称长绒棉。 目前主要产于新疆,大陆棉产于我家乡。 棉纤维越细、越长、越强,就越能纺成更高质量的织物。
我的家乡地处中原,是冲积平原,河道平坦,是南北过渡地带。 这里气候南北最佳,雨热同季。 土地肥沃,基本能满足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棉花。 自古以来,这里就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要的传统棉花产区之一。
从我记事起,我的家乡就开始种植棉花,我家也不例外。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造句、写字。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棉花洁白如雪。
虽然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人,但我也是一个有玩具的人。 我最重要的玩具是一个铁轮,是轧棉机的一个圆形废料部分。 我把它在地上滚来滚去,玩得很开心。 后来我也拥有了我的第一辆车。 父亲用铁轮和木头做车架给我做了一辆小推车。 我推着它,拔草,乐此不疲。
早在解放初期,我的家乡就有一家大型棉纺织企业——新野县棉纺厂,还有毛巾、床单厂,纺纱织布,产业链比较发达、完整。 各乡镇还设有花卉工厂,提供采购、轧花、榨油等一站式服务。 还有许多专门轧花的作坊和加工被套的工匠。
二
小时候,听着纺车的叽叽喳喳声,看着织梭来回跳动,穿着长辈做的棉衣棉鞋,盖着自制的被子,唱着教的歌奶奶和妈妈写的:“乐奶奶,黄爸爸,爸爸在织花,妈妈在纺花,小可爱,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切西瓜,切吧,给妈妈;乐奶奶,黄爸爸,爸爸在织布,妈妈在纺花,小可爱,睡吧……”长大了。
奶奶有一个纺车,专门用来纺棉线的。 手纺轮主要由木头制成。 奶奶纺花时,先将揉好的花剂一端粘在纺锤尖上,然后用右手摇动纺轮,随着纺锤的转动,左手慢慢地将花剂拉起,然后转动纺车使主轴反转。 花剂就像春蚕吐丝一样,不断地吐出细丝。 如果一个花剂旋转完毕,可以连接另一台花剂继续旋转。 细细的丝线在纺车的“吱吱”声中上下飞舞。 场面就像一场音乐魔术表演。
手旋转的速度非常慢。 我常常感叹这条长线是无穷无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奶奶总是说,快做好了,别着急,你看,这个纺锤越来越大了。 难怪大人常说老太婆转得慢,转得好。 我也明白了,只要努力,铁棒磨成针!
经过奶奶摇晃着星星和月亮,线终于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准备编织了。 隔壁华乃有一台织布机,也是木头做的。 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高端的。 我有幸搭上了他们织布做衣服的末班车,亲眼目睹了织布的过程。
编织一般需要几个人的配合。 首先,将线从锭子上拉出并编织在一起,这决定了要编织的布的长度和宽度。
然后刷机:将抽出的线梳理均匀,缠绕在机轴上,称为“整经”。
然后穿线:将线一根一根地穿入朱的缝中,准备编织,这决定了编织布的宽度和密度。
后来做耳朵:右手握一根细木条,即梭子,不断摆动,将线锥上的线绕成两端中间粗的穗状体,放上它进入织梭以制造纬纱。
最后,您实际上可以坐在织布机旁边开始编织。 这是将线变成布的重要一步。 两脚协调踩在踏板上,双手投掷和拿起梭子。 经线和纬线交替缠绕,一点一点编织出手工编织布。
纺纱、捻线、穿线、穿线、织布……织完一批家纺后,大大小小9个环节,纺车的嗡嗡声、织布的铿锵声、银光闪闪的梭子。 在炉排前来回穿梭。 家庭织布工曾经编织过包裹生命的襁褓,编织过喜庆的婚纱,编织过一切日常穿着,编织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种过程是对布料进行染色,通常将其染成蓝色或黑色。 小件的可以自己染色,大件或者量大的布可以送到专业的染坊。 隔壁村有染布店,让它帮忙染色,村里还有流动商贩,叫染布,提供上门服务。 他们喊道:染工来了,染工来了。 老白听了,就给了他们布匹或者衣服,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过了一会儿,就把染色的东西给他们寄了过来。 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现象。
染好的布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做成衣服、床单等。棉布天然质朴,冬暖夏凉,穿着舒适,无静电。 它很受人们的欢迎。
三
棉花不仅可以用于纺纱、织布、制作衣服和鞋子,而且在制作被子和其他保暖物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需要专业技能。
当时农村有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就是用棉布制作被套。 记得表弟结婚时,用的被套都是手工缝制的。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轧棉机将要用作被套的棉花中的面团种子去除。 这台机器,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小时候就有了,然后用轧棉机将其初步弹出成大卷的棉片。 然后逐层铺成被套所需的尺寸和厚度,并排列均匀。
这时,工匠背上像弓一样的东西,用木槌敲击弓弦,棉花就被弹奏起来。 打出来的棉更柔软,更舒适。 嘭、嘭、嘭,农家院里响起了悦耳的音乐,把婚礼的气氛推高了。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敲打,棉胎弹回后,开始结网丝,即用线将棉胎结网。 最后将棉胎用大圆木反复揉捏压紧,使其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它还更耐用、柔软、舒适。
四
水有源,树有根。 那么棉花从哪里来呢?
清明节前,我去种棉花。 家乡的每年春天都是棉花种植季节,基本上就是季节了。 据我所知,在 20 世纪 80 年代,棉花通常是直接用种子播种的。
首先,将自己的棉籽用温水浸泡,种在田里,然后施肥,然后浇水。 春天雨水少,我们得从很远的地方挑水。 几十公斤重的水压在我们娇嫩的肩膀上,常常让我们咬牙切齿,大汗淋漓。 最后我们还要用细土覆盖它。
过了几天,棉籽从地里探出来,探出头来,想要看看明媚的春光。
我家乡的气候一般允许一年两熟,不像新疆和东北一年只能种一熟。 我的家乡完全有能力一年内种一季小麦、一季棉花。 小麦收割后,就开始种植花卉。 小麦是用来吃饭的,棉花是用来养家糊口的。 这样播种的棉花称为茬花或晚花。 当然,也可以选择一年只种一季棉花,称为春花或早花,这样生产周期更长,产量更高。 小麦和棉花还可以套种,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称为小麦套种棉花。
后来为了让它早点发芽,采用了新技术,用覆盖物覆盖。 但当时的产量始终较低,效率也不理想。 由于薄荷当时是经济作物,收入比棉花高,所以当时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并不高。
20世纪90年代,随着薄荷市场的下滑,农民不再愿意种植薄荷,转而想到了棉花。 随后政府官员看到了目前的情况,开始号召和鼓励农民种植棉花。 划出了专供棉花的土地,所有地区都种植了棉花。 贴出“想发财,就种棉花”等标语; “棉花是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宝物。” 政府专门组织专家等人员指导农民种植。 农艺师通过广播电台、扩音器讲解棉花种植和管理方法,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这时就采用了最新的育苗移植技术。 在田边挖一个大的育苗花池,浇水让土壤浸湿。 一两天后,开始揉土,然后摊开,划出一英寸见方的格子,在格子里放一到两粒种子。 棉籽施肥,覆盖两厘米左右的灰尘,洒水保湿,喷洒农药,防病防草。 然后用竹竿搭建棚子,用塑料纸盖上保暖,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幼苗出现真叶后二十天左右,在天气晴朗、阳光最强时移栽。 不要因为天气炎热、怕晒而选择阴雨天移栽。 棉苗不会茂盛,成活率也不高。
将幼苗带土移植。 首先用铲子将苗床铲平,然后将其完全切成方形土块,然后小心地放入篮子中,以防止土块破碎并被带入地下。
由于家乡通常都是小麦和棉花间作,所以此时田里还长着小麦。 我要背着重担的棉苗,提着浇水的大桶,踩着松软的土,绕着狭窄的麦田走。 有时,你必须用卡车从很远的地方拉水,把它停在田边,然后运到田里。 你可以想象其中的艰辛。 因此,种植棉花时,通常是两三个公司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
经过挖坑、施肥、浇水、封土等一系列工序后,移栽就完成了。 烈日炎炎,高强度的工作,人们常常疲惫不堪,无话可说。
棉花是一种热带多年生木本植物,可以长到六米高。 经过人类多年的栽培,它已成为一年生木本植物,但仍保留着木本植物的一些特征。
我家乡的棉花一般都控制在一米多高。 分枝能力很强。 生育期,特别是现蕾、开花、吐铃期,为控制营养和野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获得高产稳产,必须做好修剪和修剪工作,控制树枝,包括去除叶子和树枝。 (又叫直裤腿、)、剪顶、群顶剪、抹芽、除老叶,这一系列的工作在家乡方言里统称为作花。
他们还需要耕地、拔草、浇水、施肥等,这是一项经常需要弯腰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工作。 他们经常遭受背痛和头晕的困扰。
天气越炎热潮湿,棉花生长得越快,病虫害也就越多。 当时,棉花特别容易出现害虫,包括蚜虫和红蜘蛛。 最常见、顽强的害虫是棉铃虫,它专门吃花蕊、棉铃等,好的花蕊、棉铃都能把它们一扫而空,惨不忍睹。
也许有的年轻人不明白,棉花也会开花,而且花大而美丽,有红、粉、白、黄等,色彩鲜艳夺目,而且能开两三次花,特色鲜明。
害虫频繁发作,需要携带药桶、喷洒药物,预防病虫害、控制生长。 家乡的棉花又高又壮,加上沟很深,使得沟底的棉花有一个人那么高。 在密闭的田间搬运沉重的药桶,常常会出汗,中暑、中毒也很常见。 而且每隔三五天,酒里就需要喷洒各种药物,非常麻烦。
棉铃虫可繁殖三四代,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人工诱捕。 每年暑假,也是虫害发生的高发期。 我们天一亮就起床,去田里捉昆虫。 此时,大部分棉铃虫还在棉花花中沉睡。 它们非常容易捕获,每天都可以捕获。 我每天都抓到很多。
青枝绿叶,一棵桃树,外面有长骨,里面有毛,
有一天,桃子熟了,里面有骨头,外面有毛。
——击中植物
答案是棉铃。 因棉花的果实形似桃子,故名棉铃。 又因其形似铃铛,有的地方又称为棉铃。 棉花花落后,棉桃开始形成。
到了八月底,棉铃纷纷开放,张开嘴巴,吐出花蕊。 棉铃的外壳也变绿变黑了。 这时候,正是摘棉花的时候。
采花必须在五更和黄昏时进行。 否则,阳光过强,棉铃周围的叶子会被烤焦,粘在棉花上,难以摘除,影响品质。 那时,每户人家都种了几亩棉花,有的十几亩。 天一坏,我们就背着箩筐出发了。 这时露水很多,每一把衣服都湿透了,让我们很不舒服。
我家乡的人们通常会在地里快速地摘棉铃,把它们装在大竹篮里,然后再摘回家。 后来,棉花收购厂对棉叶和杂草的要求并不严格。 我把棉花装在一个长长的虫皮袋(蛇皮袋)里,放在自行车上托运,以加快运输速度。
棉花开花与成熟不同时,有怕贼之虞。 高峰期,往往每两天采摘一次。 晚上有空的时候,慢慢把棉球上的棉花剥下来。 这才是真正的棉花。
每当我睡一会儿醒来,仍能看到爸爸妈妈在灯光下剥着棉壳,辛勤劳作。 屋子里到处都是棉铃。 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趁着天气好的时候,把棉花剥出来,放在芦苇编的书上晾干。 干燥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棉花干燥需要几天时间。 房子里到处都是它。 有时没地方晒,我就拿一张单子在田边晒。 真应了那句话,堆雪白的棉花成山,
天气突变,夏雨瞬息而来。 下雨天要提前摘棉花,以免被雨淋湿。 最坏的情况下,它会变色,质量也会下降。 严重的时候会发霉腐烂,变得毫无价值。
干燥的棉花被分成大包和小包装在框架卡车上。 后来也用自行车或拖拉机拉。 棉花占用空间大,不易装载。 然后运到乡镇的棉厂出售,并由国家收购。
那时卖棉花的人很多,我的父母经常五更起床,比我们上学还早,通常和老乡待在一起互相照顾。 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 到达后还要排队等候,非常麻烦。 经过一番喊话——争论棉花的好坏,争论棉花的干湿,讨论棉花的衣点,降低档次和价格,基本上大家说了算。 不管你说什么,车上通常都是空的。 直到深夜我才回到家。
快过年的时候,花厂的棉籽油就可以采购了,所以过年不会缺油。 棉籽油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用油,香味浓郁,色泽好。 这是我们当时经常食用的油。
靠着卖棉花的微薄收入,我们可以交学费,买化肥农药,去外面的世界打发时间。
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赚钱的门路更多了,农民的选择也多了。 他们可以出去打工、做生意等。种植棉花的手续很多,既费力又费时。 棉花是一种需要大量水和肥料的植物,并且可以吃和喝。 那时天旱,浇水困难。 若果期雨水较多,棉铃、棉花易发霉,病虫害难以防治。 农药施用的风险很高。 总体收入不高且不稳定。 特殊年份,农民甚至赔钱。 所以,农民渐渐就不想再种了。 改为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主,棉花完全被花生取代。
到本世纪初,我家乡的棉花越来越少,十年前就基本绝迹了。 从此,家乡种植了数百年的棉花消失了,它的使命也完成了。 中国传统的棉花产区已基本消失。
虽然我的家乡不再种植棉花,但纺织业仍然蓬勃发展,而且规模巨大。 新野县是中国纺织名城。 目前,中原一个小县城就有数十家纺织企业,这在内地县域是罕见的。
其中,河南新业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河南省50家重点配套企业之一。 公司在新疆拥有4个生产分公司和1个原材料供应基地。 每年从新疆采购不少于10万吨。 拥有各种进口设备,产品远销省内外及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领先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去年10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2019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排行榜”百强企业和优秀发展型企业排名结果出炉,新纺织公司排名第七! 先后荣获“全国纺织行业先进集体”、“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20强企业”、“全国和谐纺织企业”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还有许多大型织造厂、服装厂等产业链完整的配套企业,为数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它们是新野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
新疆作为新兴棉花大产区,扛起大旗,担负起支撑全国棉花生产的重任。 新疆地理位置独特,气温适宜,人少地多,而且连片。 适合大面积种植,易于机械化操作。 新疆棉花与传统产区不同。 而且还有建设兵团支持,实力雄厚,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补贴。 ,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也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
新疆的棉花与中国传统产区种植的棉花不同。 一般为海岛棉,品种较短、较密、较早。 种植方法也有很大不同。 现在新疆的种植和收获大部分都实现了机械化,农药喷洒都是无人机。 不存在某些人所说的“强迫”、“再教育”。 他们都愿意种植庄稼。 棉花收入高,农民喜欢种植,安居乐业。 纯白的新疆棉是任何人都不能涂抹的!
棉花是全身之宝,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它用途广泛,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就连剩下的棉秆、棉桃壳也是好硬柴,很容易添加。 它们是家乡人蒸包子、做饭的好柴火。 此外,棉花现在可以在盆中种植。 棉铃其实还蛮漂亮的,可以用来做插花,非常独特。
虽然我躺在深圳的土地上,但盖的却是家乡生产的棉被。 我们结婚时穿的八床被子都是我们自己的棉花做的。 它们柔软、舒适、自然、简单。 我们将永远珍惜他们,永不放弃! 其他亲戚朋友也很喜欢家乡的棉被。 几年前我给他们做了被子,用快递送给亲戚,得到了热烈的好评。
虽然棉花已经远离我的生活十几年了,但棉花的过去却是那么深刻而清晰。 这是我的青春、我的父母和我的祖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棉花,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 这篇来自家乡的棉花,献给我深知、深爱的家乡,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乡亲们。 希望棉花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温暖和舒适。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林海,河南古城新野人,寓意民族之林,海纳百川。 我在深圳工作,写我的心。 心中有美丽和爱,每个人都会幸福。 结交良知,坦诚相见。 他爱好广泛,而且性格随和。 友情无限,纯净自然。 继续前进,永远幸福。 大部分文章都是为我自己阅读而写的。 偶尔,我的卑微作品散落在各个媒体平台上。 当然,如果饭后能得到大家的一点青睐,我就很高兴了。 秉持:共同分享,共同成长,传播正能量,拥有生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