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小组
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
——广东溪蟾(Bufo exiguus)
相关论文发表于《脊椎动物学》
正式发表于期刊(Vertebrate Zoology)
“这种蟾蜍之前被记录为隐核溪蟾蜍。这次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差异将这个物种描述为一个新物种。”
中山大学高级工程师王英勇表示,此次发现的广东溪蟾体型较小,成年雄性体长为43.2-43.3毫米,成年雌性体长为48.5-52.4毫米。 它是与哀牢溪蟾蜍并列的已知最小的蟾蜍物种。 由于体型娇小,该物种的绰号是“exiguus”,意思是“小”。
此外,广式溪蟾还具有以下特点:鼓膜隐藏; 耳后腺小,呈橄榄形; 它没有褶皱; 体背有浅脊; 繁殖期雄性第一、二指的背侧和内侧具有白色粒状婚刺等形态特征,使其与同属其他物种区别开来。
广东西禅(局部特写)
从分子系统发育角度来看,蟾蜍属内的所有物种都聚集成一个良好的单系群。 广东溪蟾是独立谱系之一,与所有已知在溪流中繁殖的蟾蜍相距甚远。 这表明蟾蜍属内的一些物种对溪流的适应是多次独立进化的结果,这不支持X. spp的有效性。
此外,文章提出,中华蟾蜍、西藏蟾蜍、圆疣蟾蜍和盘古蟾蜍应被视为一个复杂的中华蟾蜍复合体,而东北蟾蜍和华西蟾蜍则对应独立的谱系,但各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是仍不清楚。 。
广东西禅(局部特写)
目前已知广东西禅仅分布于其模式产地,即惠州南昆山。 截至目前,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已发现两栖动物8科2目42种。 其中,有3种两栖动物以南昆山为模式起源,分别是本次发现的南昆山音乐蛙、南昆山角蟾和广东溪蟾。
此外,南昆山还是九连山角蟾、中华湍蛙、广东纤维树蛙等副典型标本的采集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广东溪蟾
“两栖动物迁徙能力较弱,物种分化容易受到地理隔离的影响。其保守的形态特征也使得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隐秘多样性。” 王英勇表示,随着南方隐秘新物种和特有物种的频繁出现,昆山保护区的特殊地理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是物种形成和分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场”。
此外,两栖动物比其他动物类群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常被用作反映自然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及毗邻的陈河洞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低估,亟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王英勇说道。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广东溪蟾
希望以后广东能有更多
越来越多的新发现!
#今天的主题#
你还知道什么
广东特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