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
众所周知,蝗虫是人人都讨厌的农业害虫。 它们会吃掉所有可见的植物,并且不会在它们的道路上留下任何草。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然很受此类动物的困扰。 在古代,蝗灾无疑是困扰百姓的严重问题。 噩梦般的存在。
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写到:“践春令……虫蝗必败”。
《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显示,中国是一个饱受蝗灾困扰的国家。 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发生一次,宋代平均3.5年发生一次。 元代,每1.6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蝗灾。 明清时期,曾发生大面积蝗灾。 两代都是每2.8年一次。
如此之高的灾害发生频率和程度,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可见,蝗灾历史悠久,危害极大。 但聪明的中国人有自己的消灭蝗虫的办法,但谁能想到我们人民防治蝗虫的办法就是养鸡鸭。
你真的了解蝗虫吗?
蝗虫又称“蝗虫”,是严重危害禾本科植物的农业害虫。 通俗地说,他们专吃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 蝗虫主要分为飞蝗和土壤蝗,我国分布最广也是危害最大的东亚飞蝗。 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蝗虫。
蝗虫的体型并不大,只有35毫米到50毫米。 尽管它们体型很小,但危害很大,因为它们是群居动物,经常一起移动,晚上睡觉,白天出现。
在严重的蝗灾期间,蝗虫聚集在一起寻找庄稼来吃。 数百万只蝗虫齐飞,犹如黄色沙尘暴,一直是劳动人民的噩梦。
1987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严重蝗灾,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米2000只蝗虫,面积达5.15万公顷。
蝗虫对于农业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那么我们的人民如何应对这场麻烦的蝗灾呢?
我们人民控制蝗虫的独特方法
央视在2014年拍摄了一部名为《用鸡灭蝗》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2020年印度、巴基斯坦大蝗灾期间受到网友好评,并登上热搜。 影片中展现的独特的防治蝗虫的方式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当时,河北草原发生蝗灾,草场被严重啃食,牧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面对黑色的蝗群,当地牧民对症下药,培育专门灭蝗的“牧鸡”。
牧民把刚出生的小鸡放在固定的鸡舍里饲养,并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鸡们已经长成了大鸡,放牧的鸡也有了正面面对蝗群的能力。 于是,牧民们抓住了合适的机会,带领着一群“斗鸡”,冲向蝗虫幼虫最密集的地方,开始了灭蝗的浩大事业。
鸡从出生起就接受训练,当它们听到哨声时就会寻找蝗虫来吃。 牧民选择的时间段是蝗虫的若虫阶段,蝗虫飞不高、跳不远,因此很脆弱。 这期间,放牧的鸡群在蝗群中如鱼得水。 优秀的放牧鸡一天可以消灭数十只蝗虫。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鸡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防蝗期间,他们机动作业,陆续扫过草原,强风吹落落叶。 很快,河北蝗灾得到扭转。 对此,网友纷纷评论:大家都“鸡”了!
“斗鸭”也能防治蝗虫
鸡在低矮的草原上所向披靡,但在地势起伏的地区或者地势较高的草场,鸡就无法发挥全部实力。 于是他们的好兄弟“鸭子”就出现在舞台上了。
牧鸭和牧鸡一样,自从破壳而出,就接受了系统的训练。 它们的能力甚至比放牧鸡还要差:宽大的蹼脚可以一口气把跳跃的蝗虫打倒在地,细长的脖子让它们的狩猎距离大大增加,比鸡更好的飞行能力让它们可以穿越地形并开展“全地形地毯式灭蝗”。
鸡鸭联手后,蝗灾的治理就变得简单多了。
灭蝗增收“两全其美”
蝗灾结束后,完成使命的鸡鸭可以给牧民带来不少收入。 由于它们从小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吃的是纯天然的营养物质,所以肉质更加鲜美紧实,蝗灾过后还可以出售。 价格更好。
而且鸡鸭苗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当地牧民可谓“零成本灭蝗,增加了收入”。
鸡鸭消灭蝗虫的功绩不可小觑:2012年,中国农业部在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蝗灾地区开展养鸡灭蝗长期行动。
在国家号召下,数万农民带来了数百万只鸡鸭,在超过1400万英亩的草原上控制了蝗灾。 一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27亿元,增加了牧民收入。 他们免受蝗灾的侵害。
结语
蝗灾自古以来就是影响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但最终是可控的。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防治蝗灾方面确实做出了巨大努力,并获得了丰厚回报。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在天空中随处看到蝗虫啃食农作物的景象了。 这都是国家治理的结果,是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的结果。
谁能想到我国劳动人民可以用成群的鸡鸭来控制蝗灾呢? 这种独特的治理方法,真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防治蝗虫的方法也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还与“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分享了研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蜂群对抗技术,让他们在面对蝗灾时也能用有效手段保护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