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今天的话题
近日,国家药监局透露,35家餐饮企业的食品中检出罂粟壳成分,其中不乏知名餐饮企业。 罂粟壳在中国早已流行,受到餐饮业的青睐。 除了打击不力等普通因素外,根本原因在哪里?
罂粟壳流行30年,却仍频频遭禁
每当黄昏降临,北京著名的小餐馆一条街簋街的路边,就挤满了吃瓜子的男女老少,等待着最后一波食客吃完。
这些等待的人中,最拥挤的一群人,聚集在“胡达”酒店门前。 这是一家专门做小龙虾的餐厅。 常年顾客盈门,是整个“簋街”的灵魂。 就是这样一家极具代表性的餐厅,也出现在国家药监局曝光的使用罂粟壳的企业名单中。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 自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带动餐饮业发展以来,罂粟壳和餐馆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双胞胎,每年都有大量案例被媒体曝光。 目前,罂粟壳已涉足火锅、拉面、麻辣烫、熟食、烧烤等餐饮领域。
罂粟壳在中国人中一般被称为“大烟弹”,你或多或少能感觉到这个名字与毒品有关。 这个直觉是正确的。 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发布的《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解释》中,罂粟壳被列为“其他毒品”。 早在1985年,罂粟壳就被作为特殊药品进行管制,不允许进入非药用渠道。 2008年,原卫生部明确将罂粟壳列为非食用物质。
但这样的禁令似乎从未产生过任何效果。 2014年12月,国家禁毒办专门发文表示,将本着“零容忍”的原则,严厉打击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犯罪。
禁毒办专门发文要求严厉打击食品中添加罂粟壳行为
打击不力、工业化程度高,是罂粟壳难以根除的原因。
罂粟壳不能被禁止,从表面上看,很容易看出原因。 首先,打击力度不够。 尽管罂粟壳也被列为毒品,但罂粟壳从未像其他毒品一样受到严厉打击。
而且,各地的处理方法也不同。 有的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以500元罚款,有的则因涉嫌犯罪需要入狱。 就连执法人员也表示,罂粟壳的法律依据很多,在基层处理时很困惑,“不知道该按哪条法律来处理”。
处理困难和商人容易获得是罂粟壳泛滥的另一个原因。 各大城市的食品批发市场一般都有隐蔽的销售渠道,不会在外面公开展示。 只有当有人需要它们并且更熟悉它们时,它们才会被带出来。 更方便的是,在电商平台上,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直接找到卖罂粟壳的卖家。
购买罂粟壳很容易
有罂粟壳,必先有罂粟。 而罂粟需要种植,需要土地和人力。 从罂粟籽到被磨成罂粟粉,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 这已经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行业。
罂粟壳能“提味,使人上瘾”的传说,不消解也不会消亡。
罂粟壳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上述因素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它在餐饮界广泛传播的功效,让餐饮企业欲罢不能。 如果不消除这种误解,罂粟壳的管理就很难看到成效。
罂粟壳的所谓功效主要是指两点。 一是可以增强风味和香气; 其次,它可能会让人上瘾。 能提味增香,食客觉得美味,下次自然会再来。 别说让人上瘾,就是“让人想再吃一次”,哪家餐厅能不动心呢?
但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 例如,在火锅底料中添加罂粟壳真的会增加食物的鲜味吗? 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教授卢林认为,罂粟壳本身没有味道,怎么能说是“增味”呢? “有的罂粟壳甚至还有酸苦的味道,看来如果想改善味道,吃起来就不好吃了。”
针对这一点,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也进行了小样本双盲实验。 她在三个相同底料的麻辣火锅和三个清水火锅中添加罂粟壳和类罂粟合法香料草果,煮半小时(两个不添加的火锅作为空白对照)。 结果,食客并没有注意到火锅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有必要纠正这一点。 生意不好的餐馆以为生意好的就是添加了罂粟壳,罂粟壳有传说中神奇的增香功效。 一旦流传开来,罂粟壳自然就会流行起来。
除了“提味”之外,罂粟壳真的会上瘾吗? 官方微博曾表示:“罂粟壳没有调味作用,餐饮经营者使用罂粟壳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上瘾。” 这代表了一种共识,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罂粟壳被认为“令人上瘾”,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吗啡。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罂粟壳中吗啡的含量很低,只有0.05%到0.5%左右。 要知道,鸦片中吗啡含量占10%到15%,两者相差200倍。
那么,如果将吗啡含量如此低的罂粟壳加入汤中炖煮,浓度能达到多高呢? 据财新网报道,江苏泰兴卫生防疫站的研究人员曾对火锅底料(添加罂粟壳)中吗啡含量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吗啡含量为0.15至8.5毫克/份。 L。 即使按照最高浓度8.5毫克/升计算,假设你喝光了锅底(问题是,有人这样喝吗),摄入的吗啡量也不能超过30毫克。 国际公认的吗啡成瘾剂量为每天 60 毫克。 因此,试图用罂粟壳来让食客上瘾肯定是徒劳的。
结语
今天的话题
由于罂粟壳既不能提升口感,也不能让人上瘾,所有这些说法都来自店家的口碑,没有任何依据。 现在,没有必要冒着犯罪的风险,从事这种无效的做法。 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