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并安装Flash播放器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位于四川西北部、川中丘陵地区西部,是“川药”重要的正宗产区。 其优质的药效和良好的品质畅销国内外,供大于求。 近年来,中江县顺应客观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把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据统计,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1.2万亩,产量(干品)2.57万吨,种植业总产值6.66亿元。 其中:中江丹参4.65万亩,产量(干品)1.03万吨,总产值2.57亿元; 中江白勺3.59万亩,产量(干品)1.06万吨,总产值2.36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中江本土中药材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呢? 有哪些对策? 以及如何利用道地中药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7月25日至7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赴中江县,在中江县开展实地调研。
中江牡丹花开时节
深入一线了解生产加工难点
7月26日,调研组分成两个小组,冒着酷暑,孜孜不倦地深入农户和企业,了解中江道地药材及他们面临的困难。
“受地形和植物特性的限制,当地药材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这里的种植者几乎都是依靠手工操作。” 兴隆镇树坝村村支部书记王晓华说:“虽然当地群众世代种植药材,但由于收入比外出务工人员低,青壮年人都去外地打工。”外出务工,留守人口普遍50岁以上,劳动力不足,种植技术流失。”
据四川天府神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兵介绍,中江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是普通丹参的2至3倍,其价格也比其他丹参高,但仍然有销路。以农副产品的形式。 该公司仅进行中药材的简单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 而且,目前中江丹参只能无性繁殖,方法也比较简单。
“下一步,我们要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加工、品牌保护,延伸产业链,提高影响力。” 四川万盛泽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刚表示。
在为期五天的调查中,团队还发现,中江丹参、白芍生长发育过程中,面积不大,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养殖速度慢,品种混杂; 存在没有规范的市场交易和管理平台、市场缺乏管理手段等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中江县采取创新模式用好地理标志商标; 建设基地,完善品种选择,延伸产业链; 健全机制,不断加强商标保护; 发展旅游业,推动农旅融合,增加群众收入,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创新模式用好地理标志商标
中江丹参、中江白芍获原产地商标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天府神龙、万盛农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同时获得“吉福生”丹参茶、“普宁堂”丹参粉、“逢春”复方丹参片、“同兴”丹参酒等品牌认证注册。
2008年12月14日,中江县中药材协会申报的“中江丹参”、“中江白芍”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原产地证明商标。 2008年12月10日,中江县人民政府申报的“中江丹参”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标志产品。
丹参、白芍在中药领域应用广泛。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安心、养血安神的功效。 民间流传着“丹参有四个共同点”的说法。
中江县中医院全国基层中药专家陆发强医生表示:“中江丹参酸含量高、疗效好、价格高、临床应用广,可内服、外用。 “我们医院用的是当地的丹参,一旦医院缺货,我们会立即要求医院补充。”
为解决市场需求大的问题,中江县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局(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规划、政策制定、项目申报和实施,统筹中药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聘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为中江丹参、中江白芍把脉。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采用农户入股的形式,由农户、种植大户种植,公司、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全程服务。 这种形式促进了企业、协会和农户的深度融合,扩大了产业规模和产品销售。 创新申请模式,采取“地理标志商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商标的资源整合功能,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创业。专业合作社使用地理标志商标,以地理标志商标为纽带,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经批准的地理范围内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企业和农民使用地理标志商标规范增加地理标志产品总量,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中江县已有多家企业获得授权使用“中江丹参”商标,年使用量达50万件。
建立中药材产业扶贫园区。 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利用扶贫、农业项目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扶贫资金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入园增加劳动收入,加工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市场,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带动滚动产业良性发展。
成堆的牡丹为当地村民增收
建设基地,完善品种选育,延伸产业链
多年种植牡丹的种植户林辉,从小就跟家人学习种植牡丹的技术。 如今他家种植牡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我们气候气象条件好,土地好,我们种的白牡丹品质高,价格比其他产区高2元多,我家种了3亩多。” 林辉说道。
为了保证白芍的纯正品质,当地百姓数百年来总结出一套经验:“要使药材好,深挖沟、松土、多除草、少用化肥” ”。 并且在采挖时,将非本地的白芍挑出来集中加工。
延伸白芍产业链。 成立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究开发中心,并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绵阳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 中心评选审定新品种4个,制定发布地方技术标准10余项,突破了中江丹参组培研究瓶颈,大力推广中江丹参、中江白芍在小箱垄栽培和地膜覆盖方面的应用技术覆盖率达98%。 强大的技术支持。
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行动。 中江县建有丹参、白芍种质资源苗圃各1处。 收集国内外丹参、牡丹种质资源,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品种选育、审定、推广应用。 中江丹参、中江白芍种子、种苗出口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由各乡镇登记并报县种子管理站备案。
神龙药业立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仓储基地。 产品合格入库后,提供金融、物流、商务等服务,联动全国营销体系,保证中药材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完善机制,不断强化商标保护
中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商标战略示范县”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中江县推进商标战略示范县建设工作方案》。 《商标战略示范县工作方案》,明确了实施商标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 对使用地理标志商标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质量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 规范产品包装和广告,全面规范地理标志商标在产品及其包装、广告中的使用,维护和提升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形象。
把地理标志商标作为商标保护重点,加大执法保护力度,结合“红盾春雷”、“红盾护农”、“质检利剑”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切实维护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个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市场和标准仓储基地。 鼓励和支持企业独立或参与建立道地药材专业市场,政府将在土地、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政策。 要求市场在建立初期就制定市场准入制度,对入库、进入市场的产品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管理,提高品牌形象。
打造川北地方中药材交易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为中药材种植业主提供计划种植、标准化初加工、检验检测、全程追溯、标准化仓储、资金保障等六大公共服务,和电子商务。 、仓储、销售的整体服务体系。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升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确保其质量稳定、有效、可控。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规模达到50万亩,提高中江丹参、白芍的市场占有率。” 中江县中药行业协会秘书长谢贤礼信心十足。
收获季节,村民们忙着挖牡丹
发展农旅融合,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走访中,考察团从当地农民处了解到,每年4月至5月,中江牡丹花遍地开花,漫山遍野。 集丰镇石崖子村、裕兴镇繁龙村、同济镇道张村、仓山镇西阁村……牡丹遍地盛开,牡丹旅游节期间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
中江以花为媒,以风景为行,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今年,我主动申请加入村里的‘微村’,装修了院子,开了农家乐,人多得我都忙不过来。” 中江裕兴镇番龙村村民刘小梅高兴地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地区已形成“上赏花、下卖药、中农家乐”的新模式。
据了解,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综合影响力位居全省第三,正在与成都金堂共同打造50万亩龙泉山中药材产业带。 2020年3月,中江县龙泉山丹参白芍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首批省级农业园区。
“首先,我们将根据市场情况逐步扩大规模;下一步是将示范园区从现在的四星级升级为五星级,最终规划建设国家级示范园区。” 中江县农村农业局副局长曾继红信心十足。
近年来,中江不断擦亮农业产业金字招牌。 坚持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农带游、以游促农”的农旅结合战略,着力打造5条农旅融合带,夯实乡村基础振兴,重点抓好石林谷、鸡光湖、中国面乡等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
“多彩田园、诗意中江”旅游农业品牌正在中江形成,乡村振兴产业之花遍地绽放,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图/文邓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