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门乡寨沟村施喜彦夫妇的蝗虫养殖基地,密密麻麻的蝗虫在温室里欢快地跳跃,热闹非凡。 农民施喜艳说:“传统种植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蚂蚱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2021年,石喜彦夫妇无意中看到有人在山东亲戚家养殖蚂蚱,发现南召县的地理气候和环境适合养殖。 东亚飞蝗、蝗虫养殖在南阳地区还是空白,所以我决定回到家乡尝试饲养蝗虫。
“我们采用新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租用10多亩闲置土地种植墨西哥玉米草来喂养蝗虫,产生的蝗虫粪便可以用来养鱼。” 石希燕说,在整个生态循环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是一种绿色环保、效益高的特色养殖模式。
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石希燕坦言,蚂蚱养殖之路并不平坦。 起初,由于技术原因,蝗虫成活率不高,产量跟不上,收入也不高。 “一旦遇到恶劣天气,由于没有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就损失了数万元。” 石惜颜说道。 后来,他又到其他地方学习蝗虫养殖技术,结合实践经验,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蝗虫养殖技术。 生态养殖技术。
“每年可以长出四批蝗虫,45天左右就可以上市。第一年,基建和人工成本投入就超过30万元,当年就收回了成本。一般来说,春节前后生意最好,供大于求,为此IA部分会存放在冷冻仓库,直到淡季销售,现在我们还开发了一种特殊的美食产品,叫搅拌——油炸蚂蚱,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模式。石希燕说,除了第一年投资购买蚂蚱卵外,后续的蚂蚱全靠自我繁殖和生产。自力更生。
据了解,该农场目前有10余名长期工人,全部是附近50多岁、60多岁的老人。 他们的月工资在3000到4000不等,每天工作6到8个小时,主要是割草喂蚂蚱、抓庄稼等,忙的时候会雇10多个临时工,每天100块钱。
如今,尝到甜头的石喜彦夫妇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努力把蝗虫事业做大做强。 “未来,我希望鼓励更多村民加入蝗虫养殖行业,让大家一起致富。”石希燕说。 (王娜、孙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