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农资讯

最美玫瑰花图片 身边聚集了科学界的大咖

很多朋友对于最美玫瑰花图片和身边聚集了科学界的大咖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她虽然不是科学家,没有闪亮的科研成果,但她的生活、工作都和科学事业密切相关,她默默支持丈夫郭永怀的事业,积极推动李政道创办的CUSPEA项目,晚年更是多方奔走,呼吁保留科学家故居——“特楼”,她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

来源:《协力电子党刊》

默默支持郭永怀的“两弹一星”事业

李佩与郭永怀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郭永怀等海外赤子们心潮澎湃,归心似箭,他们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形势发展。郭永怀和李佩经常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讨论祖国的命运与未来,思考能为新中国做些什么工作。在郭永怀和钱学森等海外学子们的影响下,李佩认识到了科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并由此影响了她的大半生。

1956年,已经回国的钱学森曾两次写信给郭永怀,邀请他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此时的郭永怀正在康奈尔大学担任教授,李佩也在大学里教中文,并深受赞誉。为了回国,夫妻两人放弃了优渥安逸的生活,拒绝了康奈尔大学的挽留,踏上了回国的归程。

1956年10月,郭永怀与李佩终于回到了祖国,郭永怀担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为了方便照顾他,李佩拒绝了出差较多的外事局工作,选择了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的工作。

1979年,在李政道的推动下,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成立。1980年5月13日,李佩成为了CUSPEA项目委员会的一员,主要负责英语笔试的出题和阅卷工作。

李佩与钱学森的相识,源于郭永怀。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服务“特楼”,呼吁保存“特楼”

中关村“特楼”是中国科学院上世纪50年代为科研人员建设的三栋住宅楼,里面曾居住过40多位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包括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56年,刚回国的郭永怀和李佩住进了这里。

位于中关村中科院北宿舍区最中心的三幢楼:13、14、15,及其共北边的10、12楼,是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由美、英等国归来参加科教兴国、建设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居住密集的宿舍区。

我和郭永怀是1956年11月间住进13楼(当时排为26楼)的,同时入住的有张文裕、王承书一家,相继迁入的有汪德昭、杨嘉墀、郭慕孙、陈家镛各家,在隔壁单元住的有刘崇乐、梁树权、熊庆来、林一、屠善澄、顾准等。

住在14楼的有:钱三强、何泽慧、钱学森、赵忠尧、秉志、戴芳澜、贝时璋、邓叔群、黄秉维、钱崇澍、陆学善、施汝为、罗常培(文学语言学家)等。

住在15楼的有:王淦昌、吕叔湘(语言学家)、柳大纲、恽子强、林镕、陈世骧、傅承义、李善邦、陆元九、蔡邦华、赵九章、叶渚沛、陆志伟、马溶之等户。

住在10、12楼及分散在5号、7号等楼的有陈芳允、叶笃正、彭桓武、胡世华、朱洪元、李荫远、李正武、王绶琯、冯康、谢家麟、陈能宽、王葆仁、关肇直、林同骥、钱人元、蒋明谦、冼鼎昌、蒋丽昌、许国志、夏培肃、郑哲敏、陆启铿等户。

黄庄小区宿舍楼建成后,上列各户不少迁走,但唐敖庆、顾功叙、郑哲敏等先后迁入15楼,吕保纸(编者注:不确定)、马世骏、郑作新、杨承宗等迁入14楼,刘光鼎、吴汝康等迁入13楼。

上列科学家几乎全部都是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将近一半是50年代由美国回来,他们都参加开创新中国不同领域的自然学科,撰写教材,与有关大专院校(如北大、清华、科大、北航等)兼课,培养研究生,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及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争得了荣誉,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就有8人,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贡献的还有多人。

1982年中央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对“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人与物要重点保护。最近中央又一再重申保护文物及名人故居。中关村这几幢楼是众多为科教兴邦建立功勋的科学家们的故居,历史不应忘记他们,不应忘记他们当年孜孜不倦、埋头书案的生活环境,使后代年青人在高楼大厦群中看到师祖辈当年的艰苦朴素创业心境,未始没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们认为保留中关村早年归国的老科学家们居住的几幢宿舍楼时,“科教兴国”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对后代的科技工作起到不忘历史、不忘师辈们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作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最美玫瑰花图片和身边聚集了科学界的大咖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