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农资讯

山竹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吴冠中木板油画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山竹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图片的一些知识点,和吴冠中木板油画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种西方外来的艺术形式——油画,得以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衍变发展过程,其中“学院派”,对油画艺术的传承、改造及扩散,最是功不可没。

“学院派”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代表的是主流正统的艺术传承体系。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等新艺术形式激烈的个性表现,冲击着古希腊罗马及文艺复兴所追求的古典式均衡,它强调运动的形象、冲突的情节以及跌宕的构图,宣扬艺术的世俗化,引起官方的忧虑。在官方支持下,欧洲出现了众多的学院,这些学院结束了师徒相授的手工作坊式教育,坚持以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为标准,重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强调写实的素描,庄严的题材,平衡的构图和典雅的技法,并通过比例学、构图学、解剖学、建筑学,形成了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促进了欧洲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的发展延续,其影响之大,由西欧、美国,最后延伸到俄罗斯。

油画传入中国早在明清时期,由西方传教士至中国,但当时的影响范围甚少。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便把油画技法带到了社会。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方画家惟妙惟肖的精美画作,对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形式有了初步了解。

中国真正的现代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清廷采用日本制度颁行学堂章程。周湘于1909年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刘海粟、张眉荪等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学院教育的开端。1918年,北洋政府统治中国,这是中华民国刚刚建国的时代,也是一个旧王朝陨落后,人们渴望建立新气象的时代。对新世界的计划,往往有很多轻盈的幻想。作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就拥有并倡导一个美好的梦想:全民美育。高举“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主张,树立起一种以美术来唤醒人心、以东方新艺术来重建国民性的精神使命。也就在那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开始招生。杭州艺专、上海艺专、苏州艺专也相继成立。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梁等堪为中国第一代美术学院教育的普及者。由于当时的欧洲,现代主义已兴起,学院派古典主义渐趋式微,写实不再是一枝独秀,所以留学生当时所看到及吸取的艺术流派也是多元的。比如徐悲鸿、颜文梁等比较注重写实,林风眠、刘海粟等比较偏重现代主义。但学院教育,写实毕竟是基础也是根基,因此注重写实主义的徐悲鸿在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影响更为深远。_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奠定了写实主义学院派的正统地位,吴作人、董希文等第二代学院派画家,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教育传承上,都起到引领潮流的影响力。及至1957年,马克西莫夫班开始,中国全盘苏联化美术教育,更是将学院写实主义通过官方院校得以大范围的实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学院写实主义以其在中国独一无二的主流地位,在中国顺利完成了油画教育的传承、普及。学院艺术意味着严谨、规范,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意味着因循和保守,故“学院派”除功底扎实外又容易有固步自封之嫌。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艺术也随之发生新的改变。不可否认,要成为杰出的艺术家,思想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为完成艺术表达,扎实的学院写实基础、系统的美术史论体系,也无不是创新的根基。所以,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高、走得长、走得远的,多是学院派出身的革新派艺术家。如来自中央美院的老一代艺术家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先生;出生于50年代的央美学院派杨飞云、王沂东、朝戈、夏小万、曹力、刘溢、陈文骥、谢东明;来自湖北的学院派代表尚扬、冷军、郭润文;来自川美的学院派领袖罗中立、周春芽、何多苓;以至目前学院背景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王光乐、彭斯等,都可见学院背景对他们艺术的塑造力,扎实的绘画功底、立足于美术史之路的创新思辨新探索,使他们的艺术创作得以在多元格局下占据一方天地。

北京美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推“学院与经典”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积极发掘具有学院背景的实力派艺术家创作的带有经典意味的美术作品。这些艺术家都接受过完整、系统的学院教育,坚持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执着于在学院绘画基础上的语言创新。在各种艺术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反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学院艺术大风景。他们所尊崇的学院艺术旨在创立一种理想美的典范,确立了一种经久不衰的完美,追求一种艺术的永恒。许多至今还让我们心动不已的经典作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至今还带给我们以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常让我们激动不已。

经典,就是被社会历史文化认可了的,在时间上经久不衰的,被人类文化所共同尊崇的优秀的文化创造。学院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灵魂,恰恰就在于其经典性与学术性;而学院艺术的文化意义与生命力,就在于其创新性与主导性。中国的学院教育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成就了自身的价值体系。而年轻的学院派艺术家,相比老师前辈拥有更优越的艺术环境。他们所接受的学院造型基础教育更加扎实,他们所能涉猎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他们所获取的信息更为全面,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更为前沿,这使得他们的眼界也更为开阔。可以预见年轻学院派艺术家在艺术之路上应该会比前辈画家们走得更远、更高。

1942年至1946年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

1947年至1950年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

1950年至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

1953年调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吴冠中,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堪称20世纪后半叶最具代表性的中西融合派美术大家。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山水的诗情画意、东方传统的审美情趣融合到一起,由此发展出独树一帜的风景意蕴绘画语言。这不仅是吴冠中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除创作外,吴冠中在艺术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其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艺术观点,曾引发中国艺坛激烈的思辨探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与他技法服务于情感与思想的创作主张,相得益彰。

吴冠中早年在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一代宗师,兼习油画和国画。1946年以全国首名成绩考获公费,随之留学巴黎四年,广涉西方艺道。有别于其他留法名家如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均以法国为终身居所,吴冠中则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学成后毅然决然回到中国。欧游虽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但对吴冠中来说,这个异域国度始终不是自己的根,无法源源不断地滋养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将自己比喻为苦瓜,只能结在苦藤上,他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故土,才是自己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泉。

吴冠中于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整个50~70年代,吴冠中主要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这是因为吴冠中认为“一切艺术的形式及形象都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不应失与广大人民的情感交流”,他要画不论老少均可欣赏、引发共感的作品,力求使群众点头、专家鼓掌。因此他的创作主题,便来自母土的大千自然,尤以“风景写生”为重。60年代初期,吴冠中除以其所居的北京城为题材,更深入海南、西藏,创作了许多作品。

然而好景不长,文革期间(1966-1976),吴冠中被下放农村,有长达7年的时间被禁止作画,直到1972年,始能再度重拾画笔。此时,吴冠中将蓄积已久的充沛精力与热情投入创作,进入多产的黄金创作期。如1973年吴冠中曾为北京饭店绘制《长江万里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巨作《长江三峡》,令其声名远播。1972-73年的《鹊鸣》、《荷花》、《紫竹院早春》等作品,可见吴冠中当时内心的欢欣雀跃。但好事多磨,刚刚恢复创作自由,1974年随之而来的“黑画”批判运动,无疑又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阻挠。

在时局中,吴冠中一直靠边站,但时局的干扰同样也只能在他的艺术创作中靠边站。由于这特定的时局位置,也造就了吴冠中屏蔽时局干扰的处事方式。因此,1975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吴冠中一方面珍惜难得的机遇继续醉心绘事,常背着画具到城郊与外地探寻心有所动的景色,支起画架便不吃不喝痴迷于画里乾坤。另一方面,吴冠中很多有关时局及自我态度的表达,则变得较为隐晦起来,因此,也就有了吴冠中70年代的作品多呈现出“凝重、沉郁”特点的艺术评论。此次上拍的《山竹》,创作于1975年,便创作于这样大起又大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吴冠中当时表情达意的难得风景作品。

此件《山竹》画在木板上,是吴冠中的一幅典型的油画风景,生动异常、诗意盎然。从绘画的形式美角度来看,群山为块面,流水与竹子是曲线与直线,而竹叶则是变幻多端的各异色点,点、线、面相结合,画面在动与静之间,寻得优雅的平衡美。对于山竹,吴冠中没有过分强调形似,一方面吸取传统文人画中竹子所特有的韵味,竹繁而不乱,前景、中景围绕山石错落有致;另外一方面又强调了色彩作为艺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力,又不似传统笔墨中竹叶与竹枝的具象关系,表现性极强。竹子已被无数风骚墨客用心描绘过,而吴冠中将这一切都搬到了画中,他独特的笔触技法运用,使竹子淡然灵动的感觉跃然画布,让人不尤有步入画里体会清流汩汩、山竹摇曳的孤独逍遥之态。吴冠中油画根基深厚,加上写生多年,对于色彩的变化了如指掌,见诸《山竹》,山与竹,在远近、高低、明暗、干湿的细微变化中,在画家笔下点化而出。在画面处理上,色彩、线条和韵律,十分讲究。吴冠中曾说,“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在群山中生出水流,并与竹相交,在形式上相当富有变化;高山峡谷间,于无声处静听竹之心声,生动传情。如此这般的画面处理,不仅形式好,意义也好。

这幅《山竹》,有山为背景、有清流扰动思绪,随意挥就的笔触将山竹描绘得潇洒自如,一如高士临山川而立,自有一种独醒于世的逍遥、落寞与执着。吴冠中曾说,“我觉得在直接对景写生中感受较深,无论是捕捉色彩的敏感性和用笔效果等方面是很可贵的,回来制作时往往不能再保留这些优点”,而且在对景写生时,画家通常也更能直抒胸臆,更何况吴冠中一向将“情之传递”看做是“艺术的本质”。

1975年,正是吴冠中克服低潮、开始攀登油画创作巅峰、走向70年代油画的成熟期的特定转折点,此幅《山竹》不仅载寓了吴冠中的自况,也蕴含了他对自我艺术的坚定希冀,诚为一幅饱含艺术执着情感的杰出画作。而作品签名除了“荼”之外,创作年代“七五”中的“五”字更率性的用五个横线表示。其当时的自由挥洒、不拘一格跃然画布。亦与其绘画中山、水、石、竹的灵动相得益彰。仿佛得见吴先生在那个沉郁的岁月中面对绘画所产生的真情实感。

该作品早年曾为吴冠中先生友人吴桂平旧藏,得自于吴冠中的馈赠,收藏近三十年。2006年夏天经吴冠中亲自鉴识,确认为文革时期所画,也侃侃而谈与吴桂平友好的过往。作品收录于北京深巷画廊主持人张世东先生2006年出版的《深巷画廊:吴冠中画展》一书中。《山竹》在吴冠中的眼中亦显得异常珍贵,他曾说:“这是我的创作,而不是写生!”

吴冠中(1919-2010),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专场学院与经典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

2006年,《吴冠中画展》第36页,深巷画廊,中国北京

本文图片及资料均来自雅昌艺术网,局部细节图片及中文资料系阴山工作室所加。

好了,关于山竹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和吴冠中木板油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