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抛开那些似是而非的争议,你不得不承认广西创造了桉树的“绿色奇迹”——
短短20多年时间,广西桉树种植面积从200万亩迅速扩大到惊人的4550万亩,占全国一半以上。 约占总量的30%,人造板超过6700万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最重要的是拥有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创造GDP产出每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雇佣员工100多人……
“世界桉树靠巴西,中国桉树靠广西。” 广西把桉树视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大力发展。 那么,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很多人对广西林业如今取得的成就不太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
那么,我们先看一个统计数据:广西的森林覆盖率1950年为16.04%,1978年只有22.59%,现在高达62.55%,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西、福建。
虽然地少山多,但过去的广西山区,以杂灌木、稀疏森林为主。 除少量木材产出外,大部分都是做饭、做饭的薪材。 效益产出低,而且有很多荒山荒地,杂草比人高,没有树木。
由于人为干预较少,自然生态完好,很多人会怀念当时山上丰富的风景,也会怀念当时山上采鸟摘果的乐趣。 毕竟那个时候的人欲望低,很容易满足。
或许,你可以认为广西的山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当时广西的交通和信息是多么的不方便……“靠水吃水,靠山吃山”,我们不能'不要守山挨饿吧。
有人说广西自然条件好,连一根杆子都能发芽。 哈哈,想多了!
广西山上的一切都是手工完成的!
20世纪80、90年代,广西林业工业的核心任务是植树造林、消除荒山。
你听说过学生上山植树吗? 您听说过通过飞机播种来重新造林吗? 你听说过封山造林吗? 您听说过世界银行造林贷款吗? 您听说过既可作脂又可作木的湿地松吗? 你听说过大洋彼岸的加勒比松吗? 你听说过大果树吗?
...
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常规的方法,简单直接,但效果并不理想,民间种植的热情也不高。 植树造林、消除饥荒已成为广西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在广西全力铲除荒山之际,中澳两国技术合作项目落地广西,双方合作在东门林场开展桉树引种栽培试验。
这个后来被誉为国际林业技术合作成功典范的大田造林项目原定工期4年。 由于合作效果良好,双方同意延长4年。 1989年10月,工程顺利竣工。
在中澳两国专家的全力配合下,东门项目采用国外先进试验方法,引进了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8个国家的174种不同桉树品种和种源,建立了2.1万亩实验示范林,并进行了开展了38个树种、83个种源、1294个组合的60个实验对象的种间和种内人工授粉杂交实验研究,在桉树引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培养了大批桉树科研、生产管理人才。
在东门工程的积极推动下,广西已建立135个树种(种源)桉树树木园和600多个优良无性系基因库,培育出巨桉等桉树优良无性系148个。 首个桉树三倍体,在国内率先创造了一系列桉树组织培养克隆繁殖与栽培技术,“桉树克隆与快繁技术产业化”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和国内最大的桉树育种集团,掌握了组织培养和工厂化育苗新技术以及快生高产新技术,为桉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西桉树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 除了进口之外,我国本来就缺乏森林和木材,还得挥舞斧子上山,不断砍伐树木。
森林资源长期过度砍伐,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巨大损失。 这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重视,并发出保护天然林的指示,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木材产量进一步减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巨大的需求缺口,不得不花费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木材。 木材供应问题已逐渐从一般经济问题演变为资源战略问题。 我国不仅是木材消费大国,也是木材进口大国,对外依存度日益加大,对国家木材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尽可能生产木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但广西山地资源丰富,又掌握了速生高产林的培育技术,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速生高产林的历史责任。
2002年4月,广西率先颁布《关于加快我区速生丰产林发展的意见》,鼓励利用好雨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热条件。
意见指出,广西将通过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方式,用5年时间更新速生高产林1000万亩其中速生桉、速生相思等工业原料速生高产林500亩。 1万亩,其中良种松用材林200万亩,红椎、西南桦、仁豆、柚木、桤木等珍贵速生阔叶用材林150万亩,毛竹150万亩竹子和丛竹。
根据该意见内容,广西无意专门发展桉树,而是同时发展多种树种。 例如,短轮伐期的速生高产林种有桉树、马占相思树等。 但在种植过程中发现,马占相思的耐寒性较差,木材品质较差,而桉树的适应性较强,成林速度较快,木材用途较广。 是速生高产林的首选树种。
未来的发展正如你所看到的。 在免费种苗、造林资金减半征收、优先采伐配额、造林补贴、造林贷款贴息等政策的鼓励下,广西桉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跃进时代。 以200万亩的增长速度,短短10年时间,广西桉树面积从20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很快取代广东成为我国桉树种植第一省(区)。 随后,又用了10年时间,扩大到今天的455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
如果广西常住人口为5047万,则意味着每个广西人拥有0.9亩桉树; 如果每亩种植111棵,则意味着每个广西人拥有100棵桉树; 如果广西每人拥有100棵桉树,以元计算,相当于广西每人1万元。
很多人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理解为奉献,过于强调生态效率、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至少考虑到“三大效益”。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桉树作为商品林,就是要发挥其经济功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商业林地上种植桉树和种植果树赚钱是一样的。 不要隐瞒,更不要谈钱。 如果不谈投资回报,那和“耍流氓”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依靠桉树,广西不仅迅速消除了全部适宜造林的荒山,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走出了一条从组培、工厂化育苗、特种肥料的新路子。 、造林、伐木和运输以及木材加工。 、到制浆造纸、到板材生产、家具制造等完整的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农民得到实惠,工人得到就业,企业得到实惠,政府得到税收。
正是这种回归,刺激着所有人,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