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合欢树读后感200字,我与地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合上书,书中的世界,在短暂沉淀汇集之后,慢慢清晰起来。
2、他因病瘫痪,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可这些,在他的文字中却并不多见。只有在看完全书之后,才能从不同文章的零碎片段中,拼凑出一个他患病以及病痛的大致轮廓。
3、他原本就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开始时并不影响正常活动。但他当时年轻,性子执拗好强。不顾身有隐患,不听家人苦劝,执意主动报名,下乡插队。他插队的地方是陕西延安,下属延川县一个叫关家庄的地方。那个年代缺衣少食,条件艰苦,陕北地区尤甚。他在那里种地喂牛,干活不惜力。饥饿之体,劳累之躯,又碰上大雨浇身,感冒而发烧,发烧而至腰椎脊柱裂发作。陕北到北京,北京回陕北,迁延辗转,治而复发,反复折腾之下,终于无可挽回,下肢瘫痪,终身无法站立。随之而来的褥疮、肾衰竭等病痛更是与他长期作伴。死神也因此常常在他身边徘徊。光是他在书中提到的生死关头就有三次。这种身体上无时不在的疼痛,伴随了他的大半生。很难想象,这种日子,他是怎样从二十一岁过到了五十九岁。三十八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一刻中断,无法片刻安闲。
4、但从书中看来,身体上的疼痛并不是最让他痛苦的。因为他提的不多。他提的最多,也是最令他绝望的,是精神上的困苦。这也是他走进地坛的原因。双腿瘫痪后,他无法接受这一毁灭性的打击。他无法接受活蹦乱跳的自己怎么会一病不起。他无法接受不能自由活动,永远受人照顾的自己。他无法接受已经残损的躯体。他看不到未来,找不到出路和生路。于是,一天下午,他摇着轮椅,“走”进了地坛——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的地方。他无法接受命运,所以总想死。在地坛里,他专心致志一连好几个小时的想。彼时地坛荒阔倾圮,偏安寂寥,没人打扰,可以让他肆意的想。不想的时候就看看夕阳落日,听听鸟语虫鸣,闻闻草木芳香。从早到晚,从黑到明又从白到黑,就这样想了几年。有一天他突然想明白了。死,是一件必然降临的事,因而可以不必急于求成。
5、既然可以先不死,就又开始想为什么要活。思来想去,否定之否定后,觉得之所以要活下去,还是因为想活。他不怕死,但他想活。怎么活?写作。写作这件事,曾经有一度让他诚惶诚恐,患得患失。好在最终,他摆脱了写作、作家之类光环的诱惑和绑架,重归写作的本质,将写作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活着不是为了写作,但写作是为了活着。
6、这一切的纠结探寻,反思反问,都是在地坛中完成的。都是在地坛的春夏秋冬中追问,在地坛的雨雪风霜中感受的。一个失魂落魄的人,一个荒凉已久的祭坛,彼此接纳,相互对话。正是在与地坛的耳鬓厮磨,朝夕相伴中,他化解了生死问题的折磨,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和超越。
7、当他走出生死的纠结,也就摆脱了自私任性的自我。因为下肢瘫痪,他变得喜怒无常,见不得任何美好。听歌让他烦躁,看天上的雁阵让他愤怒。无缘无故,随时随地,变脸摔东西。而这一切的承受者主要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既为他的残疾而难过,又为他的前途而忧虑。既想尽办法为他寻医问药,又千方百计帮他解闷宽心。既没日没夜的照顾他,又时时刻刻小心翼翼,避免任何可能刺激他的言语动作。既鼓励他去地坛散心,又怕他借机寻短见。既因找不到他而着急,又在看到他以后悄悄离去。既想叮嘱他,又怕刺激他。最后终于没敢多说,直到临终前留下半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8、当他终于醒悟,心中不再只有自己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任性给母亲造成了多大的麻烦和伤害。他的任性自我,让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母亲的病入膏肓。直到母亲猝然离世,他才恍然,从此陷入深深的悔恨与怀念中。春天来了,他会想起母亲喜欢的合欢树。秋天到了,他会想起母亲要带他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回到老家,他会去想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猜测母亲当时的梦想。字里行间,都是思念。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他写给自己的,更是他写给母亲的。
9、当然,还有他的祖母。在他的印象里,他的祖母总是与院子里的老海棠树分不开。春天,他爬到树上玩儿,祖母在树下糊纸袋。夏天,他在一边玩儿,祖母在树荫里补花。秋天,祖母天不亮就去扫院子里的落叶。冬天,祖母在灯下认字读报,海棠树影儿映在窗棂上。一年四季,祖母总是和老海棠树在一起,也总是和劳作学习在一起。对,劳作学习。祖母的劳作并不是为了补贴家用,子女的收入足够养活她。她的认字读书也不为了考试科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治,那个年代特殊的身份政治——成分。
10、史铁生的爷爷是地主,但三十多岁就去世了。他的祖母千辛万苦,独自拉扯大三个儿子。可几十年的劳苦,却被说成“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成分被定为地主,劳苦被忽略不顾,代之以剥削阶级的屈辱。他的祖母因此自认罪孽,要用行动证明,要用劳动补偿,还要以此跟上那个让她惶恐又迷茫的时代。这种政治上的歧视和压迫,让她终生在惭愧中无法自拔。
11、史铁生年轻成长的年代,狂横无脑的政治是一种无远弗届的存在。它不仅影响了史铁生的祖母,还影响了很多人。在书中,既有他出走半生饱受欺负的大舅,也有被残酷打压,生活艰困的作家梅娘。更有甚者,连原本纯真的,他们大院的小孩儿小恒,也被文革扭曲了本性。在红卫兵抽打她母亲的时候,小恒主动站出来,夺过皮带,当着众人抽打自己的母亲,只为不被赶回原籍。那真是一个悲惨的年代,那真是一个悲惨的世界。从上到下,狂热一旦被鼓动起来,恶就会吞噬一切,让人无从抵抗。
12、造成悲剧的也不仅仅是政治,还有当时混乱的社会治安。他们大院里的小孩儿,男少女多。男生里,史铁生算岁数大的。他的小兄弟——庄子,从小乖巧可爱,长大后为人仗义,经常帮小偷扒手出头,对抗黑吃黑。经史铁生劝说,庄子本已决定不再打架。谁知在罢手前的最后一场群架中,被不知什么人一刀捅中心脏,年纪轻轻就丢掉了性命,让人叹息不已。那个年代,礼崩乐坏,学校被砸烂,权威被打倒,老师是臭老九,造就了一批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的造反派。革命精神有多少不知道,但胆子都大的出奇。武斗打架,无所不为,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非命。
13、好在书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比如作者小时候一起玩闹的同学八子,比如多次把他从鬼门关救回来的唐大夫,比如指引和鼓励他走上写作道路的柳青,比如推着他背着他到处游历的作家同行们。他们的纯真、无私、热情和慷慨都被他深深感念和珍藏。还有爱情。那些“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的事情,那些“隐约晃动的爱情的影子”,尽管在书中提及不多,无疑更是他珍而重之的收获,是他感谢命运的理由。
14、写了这么多,其实这本书不厚,只有两百多页。但薄薄的书页却为世人呈现了深邃的思考和厚重的情感。它以广阔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一个突然瘫痪残疾的青年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死亡和超越痛苦。它让人们看到,母爱是如何的伟大与深情。也让人们看到,时代是如何扭曲了人性,而人性又是多么的顽强和不屈。他书写自己的命运,母亲和祖母的命运,还有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周边许多人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体现了一个作家真正的本色。超脱个体命运的局限,顽强的爬上高处,俯瞰世间。关心一代人的命运沉浮,喜怒哀乐,用记忆和纸笔为他们作传,让那个时代的苦难和光辉长留世间。
15、史铁生先生已经辞世了,十几年前的2010年就走了。从上学时,在课堂上听到他的名字,到他去世,我从未见过他。但在读书过程中,包括回望的此刻,我都感觉他还活着。他一直在以独有的乐观与清醒,娓娓深情的述说着苦难和美好。记得随书附有一张书签,上面写着,“远方有一堆篝火,在为等候之人燃烧”。初看时不懂,现在明白,只要翻开书页,就可以读到他那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诚不欺也。他已不朽,并将一直在书里等你,等我。
关于合欢树读后感200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