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华北大黄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药知识必学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作者:赵尹铭
药性剧是通过舞台形式来传播医药知识的戏剧,其寓中医药知识于娱乐之中。在文学或其他非医药学文献中包孕中医药知识的现象,在我国古代作品中比较常见,可追溯到上古。《诗经》《楚辞》《山海经》等等都有。它们的作者未必是医家,读者当然更不仅限于学医搞医者,同时有些医家也利用歌赋等编医书。到了清代,清代学者的普及意识是最强的,这一时期的科普作品中,数量质量、专业门类、体裁形式都远超前代,以中医药为内容的诗笺、韵语、骈文、弹词、鼓书都有,还有以药名做对联、谜语,写尺牍、传奇的,但这些作品都只涉及药名,如同相声中的"报菜单",它们都不体现药性药用。药性剧出现之后才改写了这一局面,药性剧以拟人化情节化为表现手法,运用生、旦、净、丑等戏剧行当加以演绎,将药物人格化、情节故事化,把中药搬上了舞台,角色的形象也根据药物的性能、特征来刻画,如《草木传》甘草的老成、番木鳖的强悍,大黄的勇猛,菊花的清高等。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借用药物间的性能的生克制化关系,如甘草与“逐山寒”大王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间的冲突,即中药的“十八反”的内容相呼应。至于角色对白、唱词及道具,无一不是由药物及相关含义组成,内容包括药物的性能、功用、产地、形态、炮制方法等。
药性剧出现之前,在中医药界就已存在药物人格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将军大黄,“用药如用兵”,而大黄就占了这将军之位,大黄的炮制品酒大黄、熟大黄等,历来称为酒军、熟军等。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素有将军之称的大黄。
明代大将军顾炎武曾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之重要性,影响着一个国家之兴亡。而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则云“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为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国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一句治乱世之良将,道出了大黄对人类健康之重要价值。
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功效独特,《神农本草经》首先记载大黄曰“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列为下品,明代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对这段经文解释道“大黄禀地之阴气独厚,得乎天之寒气亦深,故其味至苦,其气大寒而无毒。入足阳明、太阴、厥阴,并入手阳明经。气味俱厚。味厚则发泄,故其性猛利,善下泄,推陈致新无所阻碍,所至荡平,有戡定祸乱之功,故号将军。”《本草正义》言其“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药性赋》载“味苦,气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拥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日将军”大黄味苦性寒,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称“将军”。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药性论》:“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涤五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饮脓,破留血”。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菌、抗病毒、导泻、利胆、保肝、强心、降压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高氮质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气虚便秘、血虚便秘等。禁忌症为元气不足、脾胃虚寒者、孕妇,服用大黄者忌冷水。
古本草认为以四川北部和甘肃所产大黄最为道地,如《吴普本草》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四川北部、甘肃西部)。”《新修本草》亦谓:“今出宕州、凉州(今甘肃宕昌和武威),西羌蜀地者皆佳。”在我国,大黄主要有两种,一是“南大黄”,即药用大黄,产于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区;二是“北大黄”,即唐古特大黄与掌叶大黄,产于甘肃和青海等地区。近几年,随着临床用药的增加,种植的大黄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了不少以次充好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正品大黄中掺杂天山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和华北大黄,部分地区和民间称山大黄或土大黄。
性状鉴别:正品大黄:呈圆柱形、圆锥形、块片状或马蹄形,长3~7cm,直径3~10cm,表面黄棕色(未去粗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有类白色网状纹理(有的形容为槟榔花纹,又称锦纹)。断面黄棕色,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有放射状纹理及形成层环纹。气清香,味苦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伪品大黄形状扭曲,长5~13cm,直径1.5~4cm,不如正品大黄粗大,质紧密,表面黄褐色,具沟和纵皱纹。断面浅黄色,无星点,射线玫瑰红色。味苦涩,无正品大黄香气。
理化鉴别(荧光试验):取药材粉末0.2g,加甲醇2mL,加热10min,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10min,置365nm波长紫外光灯下检视,正品大黄显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而伪品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正品大黄粗大有清香气,有星点,草酸钙簇晶大而多,棱角钝,理化鉴别棕色至棕红色荧光。伪品大黄个小,无清香气,无星点,草酸钙簇晶小而少,棱角锐,理化鉴别显亮蓝紫色荧光。
此外可取大黄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为蒽醌类成分,下图是小编在实验室作的升华观察到的羽状结晶。
根据以上几点可鉴别正品大黄和伪品大黄,临床使用时需注意区别,确保用药安全。
伪品大黄性微温味苦,可用于止泻、利尿、改善肾功能、保肝利胆、抗肿瘤、止血消炎、杀菌消毒、治疗寄生虫、解热、降脂、抗衰老、双向调节免疫等功能,中医认为是一种理气的药物。正品大黄有泻下作用,而伪品大黄无此作用,因其不含双蒽酮苷番泻苷类。伪品大黄主要用于治疗外伤与皮肤病,且其药理性质与大黄区别极大,因此在必须调剂时对两者加严格的区别,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由于大黄生品苦寒之性甚强,泻下作用峻烈,为满足临床上的不同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大黄进行炮制,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纠正其过偏之性,拓宽其临床适应范围。大黄的炮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方法在不断地增多,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有二十余种炮制方法,其中以生用、酒炒、酒蒸、炒炭最为常见。
下面介绍几种大黄的常用炮制品:
生大黄: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生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主要功效为泻火解毒,攻积导滞。临床上可应用在大便不畅,高热,产后疲阻腹痛,湿热黄疽,血疲经闭,跌打疲肿,痈肿疗毒,如在《伤寒论》大承气汤中常配芒硝、厚朴治疗热结便秘;还可以对烧烫伤进行外敷治疗。实验研究证明,生大黄有广泛的抑菌功能。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晒去碎屑。大黄酒制之后既可缓和其苦寒之性及泻下作用,免伤脾胃,又可以增强活血化瘀作用,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尤其对治疗吐血、口疮、头痛、目赤肿痛等疗效明显,如《外台秘要》大黄散、《张氏医通》三黄栀子豉汤治疗上焦实热证。
醋大黄: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活血化瘀作用缓和而持久。《活幼口议》单用大黄粉拌醋可治疗产后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烧伤。
熟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拌匀,闷约一小时至酒被吸净,装入炖药罐内,密闭,隔水炖约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时,取出,干燥。“生泻熟缓、生熟异治”,熟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活血化瘀、泻火解毒之功增强。如《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中配神曲治疗脘腹痞满。
大黄炭:取大黄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时,取出,晾凉。炒炭可增加大黄的“涩”味,增强收敛止血、止泻之功效,大黄炭的泻下作用极弱,但其收敛、止血、生肌之功力捷。如《十药神书》十灰散中配二蓟治疗热邪伤络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
清宁片:取大黄,至煮制容器内,加水满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的圆条,低温干燥,烘成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清宁片亦为大黄的重要炮制品之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研制出新清宁片的关键工艺并于1985年申请发明专利。1993年出版的《中国药典》1990年版增补本上公布了“新清宁片”的质量标准。新清宁片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黑色;味微苦、涩。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缓下。由于加有蜂蜜,增加了补中润燥之功,泻下作用缓和。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患者。可用于内结实热,喉肿,牙痛,目赤,便秘,下痢,感染性炎症,发烧等。
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来源药材及不同饮片中含量有所不同,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游离型有大黄酸、大黄素、土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异大黄素、大黄酚、虫漆酸D等,为抗菌成分。结合型蒽醌分为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有一定致泻作用)和双蒽酮苷,蒽酮类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主要有大黄二蒽酮A,B,C,掌叶二蒽酮A,B,C和番泻苷A~F。二苯乙烯类即茋类,是大黄的一类重要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苯丁酮类如莲花掌苷和异莲花掌苷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加热易破坏,故生大黄入汤剂宜后下,缩短煎煮时间以保证疗效。大黄经酒制之后苦寒之性大大缓解,酒大黄中结合性蒽醌含量减少,泻下之力稍缓,还能减轻泻下时腹痛等副作用。醋大黄蒽苷类呈小幅降低趋势,大多不超过10%,游离型蒽醌总体也呈下降趋势,活性鞣质含量较生品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可缓和泻下作用,使活血化瘀作用缓和而持久。熟大黄炮制条件较为剧烈,蒽苷类成分大幅下降,游离型蒽醌类成分含量显著增加,使其泻下作用减弱。大黄高温炒炭后,结合性蒽醌含量大大减少,几乎无泻下作用;鞣质部分被破坏;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含量比生品提高,这两种成分可改善毛细血管脆性和收缩能力,促进血小板的生成,缩短止血时间。生大黄经炮制后泻下作用明显降低,酒大黄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熟大黄次之,大黄炭基本丧失泻下作用。
大黄功效的发挥方向,很大程度上受配伍环境的影响。配伍环境是指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大黄与不同的药物相配,其功效是不同的,正如《药治通义》所说:“数味相合,自有一种功效。”大黄配芒硝、积实、胡麻仁等长于泻下攻积;配黄连、连翘等长于泻火解毒;配当归、桃仁、红花、乳香等长于活血化瘀;配丹皮、生地、地榆、蒲黄等长于凉血止血;配茵陈、桅子等长于利胆退黄;配山楂、神曲等长于健胃消食。大黄性虽趋下,但以不同的配伍技巧,则可清在中上之热,以泻代清,釜底抽薪,其泻热降气之功效能降逆消胀,以除中满气逆所引致的呕吐、中焦痞满诸证。一般说来,大黄与附子并用,使大黄由寒下变为温下;大黄与茵陈、栀子并用,使大黄不泻下积滞,而泻浊利水,不走大便而走小便;大黄与桃仁相配,使大黄不走气分,而直入血分。
剂量也可单独影响大黄的功效。从张仲景运用大黄的方剂来看,有如下的规律:用大黄攻下时,病属阳明腑实者,用量较大,如三承气汤;若病兼挟他证,大黄则用较小剂量,如大柴胡汤;若用大黄泻热,用量比较小,如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栀子大黄汤;若用大黄化瘀,用量当视病情的缓急而不同:病情较急者,用量较大,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病情较缓者,用量则比较小,如下瘀血汤、治疗马坠及一切筋骨损伤方。《全国中草药汇编》将大黄不同功效所对应的剂量进行了总结:小剂量(0.3g以下)健脾开胃;中等剂量(1~2g大黄粉或者6~12g煎服)缓泻通便;大剂量(15~30g煎服)攻逐力强,常用于治疗癫狂等。
炮制前面已详细论述,剂型、煎服法等其它方面因素也可单独影响大黄的功效,临床使用时需注意区别。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OK,关于华北大黄和中药知识必学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