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八月桂花遍地开观后感的一些知识点,和在追溯历史中传承精神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近些年,每逢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时段,以此为题材的影视纪录片作品就会适时推出。适时推出也就意味着主题先行,要有怎样的“慧眼”才能在浩繁复杂的史料中打捞出那个最关键也最吸引人的主题?要有怎样的匠心才能让遥远年代的故事激起今人的回响与共鸣?对于这些问题,安徽广播电视台、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策划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做出了质朴、清晰而有力的回答。作为建党百年重大题材历史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全景式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近距离了解金寨县开国将军、了解那段红色历史的窗口。
2、宏观架构举重若轻。通常而言,纪录片如何谋篇布局、搭梁建柱,如何选取“窗口”、突出主题,最为考验主创人员的眼光与智慧。这部片子时间跨度从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时期,时间跨度长,以59位开国将军为主体人物,涉及人物多,如何通过清晰的线索“穿针引线”,颇见匠心。纪录片分为6集:《革命火种》《红军摇篮》《生死转战》《北上先锋》《铁血坚守》《将星璀璨》。以中国革命历史为经,每集对应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历史时空,以59位将军的戎马人生为纬,通过个人选择、个体命运叩问初心与使命的重大命题,经纬交织,线索明晰,视角上具有新意,结构上举重若轻。这种宏观架构,使得集集无缝对接,片片有序追寻,避免了历史纪录片因为年代久远而容易松散无序的问题,同时重点着墨于人的故事,以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更具有感染力、引领力。
3、多种表现手法并行。对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如何通过创新手法吸引更多当下观众,是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单一的拍摄手法、缓慢冗长的表达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多场景转换、简练准确的讲述才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影习惯。这部片子在策划、摄制上博采众长,运用多种手法:寻访式拍摄,足迹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60多个县市,以及俄罗斯、美国等地,既有追溯过往,亦有今昔对比。党史专家讲述,以事见史,以史论理,保证了纪录片的客观真实与历史理性。同期声采访,摄制组抢救性地采访不少老红军、见证者或他们的后人,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将军们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辉煌。手绘复原,以手绘动画的形式再现当年战争场景,虽是静态但极富感染力。还有文献展示、角色配音、民歌表演,等等。多种表现手法并行,不同场景巧妙转换,可听、可读、可看,为今天的年轻观众打造了一部有声有色的纪录片式“思政课”。
4、于细节处打磨品质。《八月桂花遍地开》虽然创新运用了多种视听手段,但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绝不是新潮、花哨,而是如皖西大别山区的风土人情一样,质朴、细腻、厚重。追根溯源,这是由它的内容,尤其是诸多细节所决定的。这部片子通过寻访式拍摄,呈现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一封国宝级的红军家书、藏在子弹壳里的借粮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的来历……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现场细节:将军遗孀在将军墓前颤颤巍巍行起了军礼,将军女儿取出父亲当年缴获的日本军剑时的动容之情,一家三代红军守墓人的无言坚守……整部片子于细节处打磨品质,突出亮点与情感,将大情怀分解为镜头下的点滴,让影像更加富有故事性。
5、在追溯历史中传承精神。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从历史延伸到当下,担负着传承红色文化、重建民族精神的职责。这部片子中,“传承”这一主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呈现:红军后代讲述父辈的历史,通过亲身感受让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青年作家、青年教师、党史研究者寻访将军的足迹,在战争与和平的对话语境中完成当代人的见证。如果说,前者的讲述充满着个人情感与代际传承的成分,那么后者的寻访更多是对历史的探寻、对真理的思索,有着更多精神传承的意味。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它的丰富内涵是值得后人不停去挖掘和诠释的。正是在跨越万水千山的寻访中,展现着革命者筚路蓝缕的征程,从而让观众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观众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6、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人们通过《八月桂花遍地开》走进金寨,走进红军根据地,走进漫漫长征,走进抗日战场,走进为新中国奠基的那段极不平凡的岁月,充分激荡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不言而喻。以纪录片的现实主义魅力提升人的境界,以红色革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期待更多兼具广阔视野、文化品质和思想价值的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不断涌现,“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观后感,在追溯历史中传承精神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