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仔猪红痢和开展高效防治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仔猪红痢以及开展高效防治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四川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在线--会理站
2、探究仔猪“红痢”,开展高效防治
3、【致病原】本病致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镜检形态为两端钝圆的短粗型微小杆菌,属厌氧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生物学特性:无鞭毛,有荚膜,厌氧但厌氧不严格,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环(具有溶血性),能充分发酵糖类并多量产酸产气,病理过程可形成多种毒性物质损伤细胞膜、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糖类分解,从而导致细胞坏死、组织水肿、充气等病变,部分菌株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典型特征:能分解动物机体组织中的糖类并产生大量气体致使局部形成组织气肿,进而阻碍血液循环供应并造成组织坏死,故得名产气夹膜梭菌。药敏性:对抗革兰氏阳性菌制剂(含大部分抗厌氧菌制剂)敏感,可供选用的敏感剂有复方青霉素类、泰乐菌素、环丙沙星呈高敏,对其他传统沿用抗菌素呈中敏或不敏感,对猪场常用的消毒剂敏感度较低。生化抵抗力:夹膜结构决定了其对生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形成芽孢的荚膜梭菌抵抗力更强,干燥、光照、高温及常规消毒等很难将其大量灭活,须100℃高温作用下才能将其迅速灭活,寄居于动物机体组织及有机物载体中时感染活力无限延长。
4、【流行特点】所有猪均易感,临床上以新生仔猪高度易感。断奶以后仔猪随日龄增长抵抗力逐渐增强,成年猪群极少发病。发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被病原菌污染的饮食源、带菌的其他动物及相关污染物件等也是潜在的传染源,发病场(舍)长期存在风险传染源载体物质及中间传播媒介。传播途径较为广泛,主要是经消化道侵入传染,亦包括内外源性感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常年发病,隐性感染的繁殖母猪可能发生垂直传染,多呈零星散发趋势。本病潜伏期约为48h左右。
5、【临床症状】本病因病原菌血清型、毒株毒力及发病畜个体差异等不同而有复杂的症状表现,按照发病轻重缓急程度大致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急性型多发于1~2日龄仔猪,发病仔猪多在24h内死亡,多呈无征兆急性死亡。典型症状:发病猪精神沉郁,嗜睡及昏迷,食欲下降或至完全废绝,排消化不全、带酸腐臭味的水样粪便,病初常伴高烧高热(40~41℃),渴饮、喜吸食脏污冷水,鼻镜干燥皲裂,体表局部或大部色变(发红或发绀),呼吸频数或呼吸困难,腹部略微臌胀,病程中后期常见血痢现象。剖解变化:较多见肝脏肿胀及质变、色变,脾肿明显水肿,肾肿轻度水肿及散在出血点,胃肠道见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严重结肠炎,肠臌气,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肺充血,气管及支气管卡他性炎,腹股沟淋巴结充血肿胀,心内膜少量出血点,有时可见脑膜炎病变。
6、【鉴别诊断】鉴于本病与大肠杆菌病等消化道疾病有较多相似症状,视诊检查及剖解变化不足以作为确诊依据,确诊须以实验室鉴定为准。诊断步骤:①高倍镜检。取少许新鲜病料(肝脾组织)制作触片,经革兰氏染色后置于高倍油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有荚膜及芽胞的短粗型微小杆菌,单个游离或成对存在。②分离培养。采集适量病死畜小肠内容物(混悬液)接种于普通肉汤平板,分离划线,置于37℃厌氧环境培养24h,传代2次后可见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呈灰白色的单个菌落。再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仍可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小杆菌,单个或2个连体存在,外层有荚膜,偶见有芽胞居于菌体中间或偏向一侧。③继续将第3代培养物接种于普通肉汤平板,上层以石蜡油密封,置于37℃厌氧环境培养24h,肉汤逐渐出现浑浊。经琼脂平板培养10代以后,可得到较纯的梭菌培养物。④最好将纯培养物接种于肉肝汤厌氧环境培养24h,仍然可见培养物变混浊,并有大量气体产生(典型特征),试管底有沉淀物,再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仍可见特征性的菌体(菌落)。至此,可确诊之。【预防措施】主动免疫。目前,针对本病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首推对症疫苗主动免疫,采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物研制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菌苗接种适免猪。计划免疫(主动免疫)程序:第一胎和第二胎配育母猪适时接种注射菌苗2次,首次接种在分娩前1个月,加强免疫在分娩前半个月左右,剂量按照8ml/头;之前已接种过菌苗的能繁母猪,第3胎次可在分娩前半个月左右接种一次即可,剂量为5ml/头即可,确保产生有效母源抗体即能使胎生仔猪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保护。此外,发病猪群在仔猪出生后15-30日龄左右接种抗猪红痢血清(3ml/头),或采用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口服(10ml/头)、每日1剂、连服3d,亦可令新生仔猪获得良好保护。环境控制。重点在于把好“入口关”,严防饮食源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定期清扫圈舍、清洗相关使用物件并行严格消毒。发病场(舍)须对病死畜尸及相关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置。主动消灭“四害”、体内外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降低疫病原散播风险。合理掌控每个圈舍的猪群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散热、排湿、采光条件。根据四季气候温差波动特点,主动调剂适宜的温湿度值,勿令高速冷风直吹猪群,勿令猪群产生不良热应激(中暑/热射病)等。保健预防。本病重点保护对象是哺乳期低龄仔猪,首先,最好的保健是确保刚出生1~3d的仔猪吃足初乳,令其获得充足营养、促进胎粪排出、获得有效母源抗体保护,良好的健康度是仔猪抵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基础保障。其次,本病不排除母体垂直传染,母猪产前后适量投喂“白头翁散”或“益母生化散”,可有效预防母猪某些产科疾病及新生仔猪湿热下痢、轻度腹泻等,实践验证这种母子同防同治方式对于保护消化道、预防消化道继发感染(内源性感染)有一定效果。第三,经近代兽医临床实践总结认为,动物必需的某些维生素足量摄入对于增强免疫力及重点消化道(胃肠道)功能有确切效果,发病猪、亚健康猪、康复猪的日粮中有计划倍量添加维生素(VA、VC、VD、VE、B族)对维系其正常生理及代谢机能效果显著,甚至有类似于抗菌素、优于抗菌素的防治作用。
7、【治疗方法】笔者认为,兼顾考虑减轻对仔猪重点免疫脏器(肝肾)的负担,防治本病首选乳酸环丙沙星或硫酸庆大霉素,可交叉使用以避免产生药物耐抗性,低龄仔猪尽量避免肌注治疗,宜口服治疗较妥。日龄较大的病猪可根据致病菌药敏性特点筛选“复方青霉素类、泰乐菌素、新头孢菌素”等敏感剂作注射治疗。
关于仔猪红痢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