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七夕节的真正来历和七夕节的由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指的是每年的七月七日这天晚上祭拜“七姐”所举行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内容主题多样化。人们根据这天所展示的内容,给出了不同的节日主题,例如有祈福许愿、祈祷爱情与姻缘、祈求织女的巧艺等等。总之,这天晚上寄托着少女们许许多多的美好的心愿。
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夕节”被民间赋予了爱情传说的美丽故事“牛郎织女”的美名,把七夕这天变成了象征着爱情的节日,演化成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影响到当代,具有了“中国情人节”新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是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古人很早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注意观察天象了。远古时代,古人观星,发现星宿与地面是有对应的。古人就把天上星星与地面相对应关系的星称之为“分星”,而把相对应的地面称之为“分野”。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天象。观察天象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的平安生活。
古代的星宿体系中,“牛宿”是二十八宿之一,由6颗星组成。它的形状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下一上,一小一大,特点鲜明,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大三角形更大更亮些,这六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足有三只的形态,因而,古人称之为“牵牛”的“牛宿星”。
牛宿星南边,有9颗小行星,组成了天上的“田地”,意为牛所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是南方地平线,为“九坎”即9星,“坎”是储水的低洼地,用于灌溉农田的。
在宿牛星东边有三颗星,紧挨着宿牛星,这三颗星被称之为“罗堰”星,类似于水库的水利设施。而“织女”三颗星则位于宿牛星北部。在这三颗星中有一个是最亮的是“织女一”星,也是人们经常说起的“织女星”。
“牛宿星”与“织女星“被一条银河分离,只能隔河而望。人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后来,人们就把“牛宿星”与“织女星”编译了一个爱情故事,把这两颗星合为一起,称之为“牛郎织女”。
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从远古时代就有了。许多典籍记述过“牛郎织女”的天象。例如,汉代的《春秋命历序》、《汉书·律历志》、《说文解字》、《尸子》、《天官书》、《开元占经》等等。这些书籍记载了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种种说辞。
例如,婺女之说。“婺女”是南方粤地观天象,把牛宿星和织女星合称为“牵牛婺女”,“婺女”就是“织女”,“婺女”作为天星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织女星”,成了织女星演化而来的女shen,被民间称之为“七姐”、“七星娘娘”、“七娘妈”等,这些“婺女shen”,是编织彩云、纺织业者,又是妇女儿童情侣们的保护神。
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牛郎织女在银河的鹊桥上相会。民间据此,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把这一传说赋予了“牛郎织女”美丽爱情故事。
综上所述,乞巧节又名“七夕节”。“乞巧节”的主要传说内容与主题是,穿着新衣的少女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夜,在庭院里,仰望织女星,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而“七夕节”是讲述了一个天地人间,男女爱情的感人神话传说故事。
至今,“七夕节”在我国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夜,信男痴女们会约会,在一起肩并肩,头靠头,仰望着天空,增强情感。现在的“七夕节”基本定位为“情人节”了。“乞巧节”的概念、内容与主题,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淡忘。
今天我们重温这一课题,就是要继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但要了解“乞巧节”和“七夕节”这些传统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要正确对待今天的“情人节”,一代一代地把这一优秀文化不断传承。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谈论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李敦景青岛人。从事文博工作。业余爱好文创。先后创作动画电视连续剧《恐龙兄弟》,全国公示,地方政府扶持;电视剧本《他是这样上的学》等已拍摄播映;发表舞台戏曲剧本《小两口过年》、《潍水舜歌》、《保卫刘家庄》、《改嫁新曲》、歌剧《虞舜救父》、科普剧本《6.5这一天》、童话剧本《恐龙兄弟》等。其中《6.5这一天》、《小两口过年》、《保卫刘家庄》、《潍水舜歌》等,在山东省、潍坊市和诸城市获奖。戏曲故事《潍水舜歌》《虞舜救父》收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
李敦景是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
关于七夕节的真正来历和七夕节的由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