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7月开什么花8月开什么花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从雪域高原飞到黄河岸边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黄河两岸稻香飘,格桑花海惹人醉!
站在济南市平阴县新博士村北侧的黄河大堤上,64岁的村支书周淑芹感慨万千,她没想到自己守护了半辈子的黄河堤坝会成为“网红打卡点”。
从“黄河抗凌九烈士”到“沿岸村民齐上阵”,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守堤人”让大河安澜向东流,昔日的涝洼地也种出了“黄金米”。
从三江源飘来了格桑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也是济南版“黄河落日”的真实写照。
矗立在黄河岸边的翟庄村,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庄西侧的黄河凭借90度大转弯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景观。登上黄河落日观景台,波澜壮阔的黄河尽收眼底,“长河落日圆”的别样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很多市民游客都会到这里游玩。”在周淑芹看来,如今的黄河堤坝更高了,也更牢固了,周围的风景也更美了,“有的游客专门自驾到这里看黄河落日。”
到翟庄欣赏“黄河落日”的必经之路就是“女神一号”旅游公路,它是黄河防汛应急道路,连通着黄河平阴段13处控导工程,全长40多公里,设有艺术长滩、七色彩虹、丛林玫瑰等多个网红打卡点。
“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们就在‘女神一号’旅游公路两侧种植格桑花,总体来说效果不错。”平阴县黄河生态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邵新征介绍,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没想到生长在黄河源头的格桑花,在我们这里也开得很艳!”
作为黄河入济第一站,平阴县拥有40.5公里河岸线,流域面积5.89万公顷,拥有黄河下游最窄处、河道直角弯等独特的地理风貌,在济南市黄河战略落实中承担着首要任务。
如今,藏族人民的“幸福花”从三江源一路向东飘到了泉城济南,以格桑花为代表的沿黄生态廊道与九曲黄河交相辉映。“目前,‘女神一号’旅游公路仅有16公里种植了格桑花,剩下的24公里也将种植格桑花。”邵新征说。
“根据平阴黄河滩区实际情况,我们对黄河防汛应急道路进行了风貌带生态修复。”平阴县黄河生态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赵利说,“我们正在逐步建立起一道独具平阴特色、多姿多彩的沿黄风貌景观。”
东起安城镇与长清区交界处,西至东阿镇鱼姜浮桥,全长40公里……平阴县黄河风貌带生态修复项目以防汛救灾、生态修复为首要原则,如今成为市民健身、骑行、露营等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一块记录水位线的石碑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公布的数据,10月21日,黄河泺口站的水位为24.12米,流量为723立方米每秒。
“现在黄河的水位比较低,大坝底部的石头都露出来了。”嫁入新博士村40年的时间里,周淑芹一直在与黄河“打交道”,“我已经经历了三次洪水了。”
看着黄河直角湾附近水面上形成的多个漩涡,周淑芹回忆起了2021年黄河秋汛时的一场防汛“大考”。
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持续12天,14220米堤防偎水,34处河道工程出险212次……2021年黄河秋汛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也是1988年以来山东济南段最大流量洪水。
“这些数据都很揪心,当时我心里的那根弦一直紧绷着,根本睡不了一个囫囵觉。”2021年10月份,迈入花甲之年的周淑芹仍然带领村民“齐上阵”,他们驻扎在刘官控导附近的空地上撑起帐篷守堤,“水位上涨的时候,要24小时有人值班,一两个小时就要巡逻一遍。”
通常情况下,三人要用绳子绑在一起巡堤,手电筒、竹竿是夜晚巡堤时的“武器”。“洪峰过境的时候,水位上涨很快。”周淑芹说,他们巡堤的时候要查看大坝有没有渗水的地方,一旦出现渗水就要及时用备防石或者沙袋填埋。
“工作30多年来,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汛情。”谈及两年前的黄河秋汛时,平阴县榆山街道人大工作室主任孙远征仍然心有余悸,“每天必须得去黄河大坝上走一圈,有时候回到家已经凌晨两三点了。”
历史上,平阴县曾多次遭遇黄河洪水。在平阴田山控导附近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1958年7月、1976年9月、1982年8月、1996年8月四次洪水的水位、流量等数据。其中,1958年7月的洪水最为严重,黄河过境流量达到了12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则高达40.09米。
1969年2月10日夜,黄河平阴段出现特大凌洪,正在大礼堂欣赏文艺演出的部队官兵接到任务,立刻前往现场抗凌救灾,舟桥营9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被称为“黄河抗凌九烈士”。
如今,孙远征、周淑琴等黄河“守堤人”继承九烈士的精神,守护着黄河安澜。“守住了大堤,就守住了家!”孙远征说。
昔日涝洼地种出黄金米
金秋时节,济南市平阴县榆山街道田山村黄河湾家庭农场水稻收割进入收尾阶段,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部分地块已经开始犁地、旋地、撒化肥。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临近中午,农场主丁海涛仍然有忙不完的农活,他身材魁梧,戴着一副眼镜,身穿一身迷彩服,手上沾满了泥土,他在休息间隙讲述了自己种植“黄河大米”的故事。
今年47岁的丁海涛是土生土长的平阴人,他在黄河边长大,黄河堤坝是他孩童时的“乐园”,但在他长大后却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去“淘金”。
谁也摸不透黄河的脾气,这是留在家里的其他村民深受其害。一旦黄河“发脾气”,低洼易涝地段的庄稼,比如小麦、玉米灯就会颗粒无收。
如何从“土坷垃”里刨金呢?答案就是当地推行的“旱地改水田”,也就是把一般旱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
得知该消息后,正在外地承包工程的丁海涛于2016年春天流转了村里的200亩土地,并注册成立了黄河湾家庭农场。“俺媳妇是南方人,她喜欢吃大米!”丁海涛称,这就是返乡创业种大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种植的“黄河大米”也被乡亲们称作是“爱情大米”。
“晶莹透亮,芳香四溢!”由于种植土壤是弱碱性的黄河沙土,平时也是靠黄河水浇灌,丁海涛第一次试种黄河大米得到了妻子的认可。
如今,丁海涛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320亩,而“稻虾混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则让黄河大米变成了“黄金米”。“稻虾混养”大米的价格是40块钱一斤,而普通大米却只有两三块钱一斤。
“因为是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的,大米和龙虾的经济收益都很可观。”丁海涛坦言,稻虾混养”的龙虾也比普通龙虾每斤贵十块钱,“之前一亩的产值就是2000多块钱,现在能到一万五千多块钱。”
“我们新试验的螃蟹混养也成功了,未来我们也想一水两用,种养结合,带动周边农户多发展黄河大米产业,提高老百姓们的经济效益。”对于未来,丁海涛已经有了规划,他的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可以说,黄河“守堤人”护佑大河安澜,而大河安澜则涝洼地变成了“宝地”,丁海涛也凭借稻虾混等农业新模式养绘出了新“丰”景。
黄河守堤人打造幸福河
无人机飞跃黄河大道,视频监控360度无死角,视频会议云端相聚……如今,黄河“守堤人”的“新帮手”也逐渐多了起来。
“前段时间公安部门靠我们的系统破获了一起案件,我们监控探头按的太多了。”提起智能监控,平阴县黄河生态产业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孙大伟笑着说,大到河势全貌、小至水尺刻度都能清楚地呈现在“智慧黄河”平台上。
据了解,平阴县黄河生态产业发展中心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承担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的政府机构,建设“智慧黄河”是该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
什么是“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孙大伟解释道,就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统筹县域沿黄40公里生态带的“空、天、地”多维感知手段,实现黄河防汛抗旱的智能预警,以及河道水情、水质、大气环境等信息的数字孪生呈现,“通过这些新技术,我们能够提前预判真实黄河的‘一举一动’。”
如今,沿着弯弯曲曲的黄河大堤,听着黄河涛声,抚摸岸边垂柳,行走在黄河生态绿色廊道,四季常青的苗木为沧桑的大堤增加了青春的气息。
“周末没事儿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到黄河边来玩,看一看,听听黄河的声音。”孙远征说,现在周末来看黄河已经成为平阴人新的生活方式。
“黄河原来是一条比较泛滥(成灾)的河,经常发大水,对咱们这片土地威胁挺大。”丁海涛说,经过治理以后,黄河被打造成为了一条“有益河”,“现在站在大坝上看黄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提心吊胆”到“岁岁安澜”,黄河“守堤人”守护的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将水患频发的黄河打造成了“幸福河”。在泉水的浇灌下,黄河平阴段的格桑花将开得更加艳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7月开什么花8月开什么花和从雪域高原飞到黄河岸边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