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30年槐树能卖多少钱,以及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还记得多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1、中秋节过后,我又想起老家那棵皂角树来了。皂角树是曾祖父那辈人栽的,离奶奶门前大约二十米的样子。奶奶住的地方是一个高台子。说是高台子其实没多高,仅比坡下的路面高一米左右。那时候家家的宅基都有这么高,并连成一片,故称高台子。还有一种说法,近门血亲住在一起,称为一个台子的。其实,只所以形成高台子,是为了避免大水漫灌。邳州自古有洪水走廊之称,离大运河近,地势低洼,又常遇山东客水入境,易遭水灾。
2、印象中,台子上和台子下各有一棵树,都长得高大魁梧。一棵是奶奶门西旁的洋槐树,树干直顺,枝条繁杂,每年初夏都能开出密密麻麻的小花,像一位身着白衣的少女,香味迷人。这棵树还在,四十年来没怎么长,仍然那么粗,开花却少了许多,蜜蜂也不来采花了,两只让人讨厌的黄蜂年年飞来,做出的牛舌窝足有半尺来长。奶奶、爷爷去世后,三叔一直没舍得砍伐掉这棵槐树,卖不了几个钱,当个念想吧。
3、另一棵就是皂角树,生长在台下东侧,再向北向东就是邻居二老、三老的家。皂角树冠庞大,枝条茂盛,虽然没有杨树那么高挑,柳树、桃树、杏树之流是绝不能与它相比的。树上每年都结很多皂角,形状像不满的月亮,刚长成时和树叶的颜色一样,翠绿翠绿的,从里向外透出浓郁的温馨,成熟时就变成黑色了,果实鼓鼓囊囊的,像个吃饱饭的孩子。每到冬季,爷爷都会在竹竿上绑一只镰刀,把皂角一个个地割下来,能装满两大筐呢。
4、皂角是可以作为中药材换几个零钱的,奶奶却坚持把这些东西分给东邻西舍,用来洗衣服。用皂角洗涤过的衣裳特别柔软,穿在身上舒服得很,非常受妇女们的喜爱。那个年代,各家各户生活都不富足,很少有人舍得买袋洗衣粉,臭肥皂也不经常用,省点是点。洗衣服的时候,妇女们就来到北面的汪塘边,蹲在那块又白又硬的石头旁,用一根木棍捶碎皂角,黏汁就渗进衣裳内,连续用棍敲打,翻两次,再敲,放在水里,摆掉皂液,搭在绳上,很快就晾干了。
5、汪塘几乎占据了童年的记忆。汪塘大得惊人,约200亩,分为三块。西边是浅水塘,水不深,到了夏天,就成了一些胆怯孩子的乐园,从南蹚到北,从北蹚到南,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三两株芦芽草挡不住他们天真的脚步。东面是芦苇荡,五十亩大小,是黑鱼和布谷鸟出没之地。胆大的孩子会偷潜进去,趁老布谷不在家,直接端了它的老窝,饲养几日,稚鸟最终绝食而亡。中间部分面积最大,约一百亩,白天波光粼粼,像一万只水牛趴在上面,艰难地喘着粗气;夜间浪涛拍岸,与风吹芦苇的声响交汇相融,仿佛奏出一首磅礴的交响曲,让人欢欣,让人激动,或多或少又让人感到惧怕。
6、还记得逮鱼的情景吧。用推网推鱼,用撒网撒鱼,用丝榴子拦鱼,都不在话下了,让你记忆犹新的只是筑堰豁鱼和捉那些戏甜水的小鱼。在芦苇荡与东边小路间常形成涓涓细流,缓缓地从北向南流淌,小槽鱼儿们从芦苇丛里探出头,游到这里,逆水而上,或游到上方,钻进深水区,或转过身来,顺水而下,俨然把这里当成快乐的天堂。这个时候,就可以捉逮它们了,一摸一个准,半小时工夫,就能逮半洋盆。却往往不讨好,大人们嫌小孩子去了危险的地方。此外,烧这么多鱼是很浪费油的。不论挨熊挨揍,鱼照逮不误,大鱼拿街上去卖,小鱼就晾晒起来。筑堰是可以逮到大鱼的,但往往要两三个孩子合伙才能完成。每人带把铁锨,两边截头铲土,大的泥块要搬进水里,是要费很大气力的。筑好两条围堰,每人持一洋盆,向外豁水,水干鱼出,大小分明。或用四根绳子绑一只水桶,绳端各系半截木棍,两人分别站在沟的一侧,抓紧木棍,平衡用力,将水豁出去。那次竟逮了一条大鲤鱼,六斤沉,在集上卖2块钱,每人分配6角6分。
7、那时的生活尽管平常简单,大人们的脸上看上去却都很幸福,谈吐风趣,无忧无虑。在孩子们眼里,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烦心事。其实,这都是表象。大人心烦的时候,就在酒壶里装半壶散酒,置于火盆里或热灶内,温烫片刻,斟满酒盅,两眼放光地瞅一阵子,才垂下头来,嘴沿着酒盅边儿,猛地吸溜一下,然后心满意足地自品自乐。两小盅散酒下肚后,红光满面,或咀嚼一两个盐豆粒,或手托腮帮子想心事。毫无厘头地,说骂就骂,说哭就哭,哭笑相依,丑态自知。俨然动了真情,又唱一句模楞两可的戏词,地方拉魂腔调,便再次抽噎开了。人生多不易,只是未喝酒,酒到适量处,心事自然流。当年,庄里有20多个光棍,他们的生活更艰苦,长到30多岁还没有媳妇,在一个光棍被骗去800块钱后,就再也没人敢娶半路女人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部分云、川姑娘嫁过来,这一难题才得到缓解。
8、孩子们的世界却简单得多。那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总盼望过年,吃点好吃的,如猪肉,啃一块骨头也是好的。和我们家一样贫寒的虽然是多数,但它已像一把利剑刻在骨头上了,从不会忘却。到了春节,富裕家的孩子可以做身新衣裳,比如二老家的小姑,不仅春节前可以穿身新衣,平时身上穿的那条天蓝色裤子,就让同龄孩子垂涎一整年。但我们不能与她相提并论,母亲教育我们说,您二老是老师,吃国家供应,每月有30多块钱的工资呢。母亲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农民和教师不一样,农民的孩子不能穿新衣裳。是呀,我们兄弟三人,老大的衣裳穿小了,就给老二,老二穿小了,再给老三,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没有新衣裳也就算了,吃点好的总行吧。春节终于在我们眼巴眼望中到了。
9、春节的前三天里是不能闲着的,要在石磨上推糊子,母亲才好烙成煎饼。一推就是一整天,推出满满的两五盆糊子,累得腰都散架了,大人还取笑道,小孩子没有腰。在该吃上新煎饼的时候,我们却呼呼地睡去了。纯小麦煎饼是不常吃的,往往要掺杂一些玉米或山芋干,虽然口感微涩,已经算是小康生活了。那些年里,记忆中只吃过一次小麦煎饼,那是真的好看,又是真的香,沁人心脾,永不曾忘。大人蒸馒头、做豆腐、炸丸子,小孩子都是要帮忙的。帮忙炸丸子是好事,也是坏事。首先要在冰冷的水里洗萝卜,手冻得通红,也得坚持。还要负责烧锅,烟熏火燎,也是令人难忘的,倒是捏几枚丸子吃下去时,所有的辛苦就都烟消云散了。
10、家乡的春节热闹非凡,大年三十写春联,贴对子,乐与苦同在。乐的是,大人指名要我写对联,自然满心高兴。每次写春联,爷爷都让我去他家里写。他在皂角树下摆好桌子,裁好红纸或素纸,包括大门、堂屋门、锅屋门、偏房门,甚至猪圈门,都一一裁剪好对子纸,宽窄有序,大小不等。还有吉星高照、出门见喜、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挥春。当然,门横、门框、福字等,也都要一一写出来。最艰苦的是贴春联和挂门前子,天冷啊,手拿出来就打别。贴挂门前子是有讲究的,用笤帚除去门楣上的灰尘和旧痕,涂上一层面糊,按顺序贴五张,红东绿西黄当央,紫的蓝的在两旁。春联贴好后,一切都变得喜气洋洋,预示新的一年里将有更多的收获。
11、大年初一最热闹,也最有盼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奶奶家,磕头拜年,每人给三毛两毛,半天下来也有块把钱的收入,喜得不吃饺子都行。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先是把爆竹挂在树枝上,用火柴点燃,20头的纸炮就慢慢腾腾地响起来了,声音悦耳,常流连在耳畔。遇到哑炮,必哄抢一番,折断后,让其脸对脸,点上火,对着嗞,烟雾飞起时,孩子们就露出了满足的笑脸。
12、现在,老家的住户减少了许多,约三分之一的人在外打工,有点钱就落户城里,再不回来了,老房子空着,长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北面的汪塘也比以前小了许多,水面不足过去的五分之一,鱼儿没有了,芦苇消失了,布谷鸟找不到家了。过年的时候更为冷清,部分老人被儿女接城里去了,当年排队给长辈拜年的景象再也难以见到了。诚然,日子过得富足了,但好的传统不该丢掉,希望人们能够真正意识到这点,多少留下一些乡愁,善莫大焉。最可惜的是,那棵皂角树也早已不在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