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格局就是“南稻北麦”,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但有个地方例外,那就是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基地的东北,又种水稻又种小麦,玉米大豆产量也全国第一。
在大部分人的既定印象里,水稻就是南方温暖地区才会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
可是,东北的气候并不温暖,却也种植了大量水稻,而且更奇怪的是,既然那么冷的东北都能种植水稻,为何华北地区不能种植。
富锦稻田
第一,东北也没那么冷
东北的寒冷季节虽然漫长,但东北也是有其他季节的,春夏秋冬东北都有,只不过相对于冬天东北的其他三个季节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东北地区与华北平原基本上都是同样的气候类型,同样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
只不过东北平原的纬度比较高,因此冬季格外漫长也更加寒冷,而东北的夏季,与华北平原一样比较炎热,只不过东北的夏天时间比较短。
水稻这种农作物的确不适合在冷的地方生长,但说的是那种常年都很冷的地方,东北与华北冬天再怎么冷,好歹还有炎热的夏天,能够让水稻生长。
水稻主产区集中在南方与东北
第二,华北不种水稻是缺水
水稻水稻,顾名思义,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够种,虽然也有旱稻品种,但产量不行,而且口感粗糙不受欢迎,通常情况下大家种的还是水稻。
我国北方的耕地虽然面积更大,但有个很大的麻烦,那就是缺水。
不管是河流湖泊还是降水,华北平原都很缺,亚洲第二长河黄河,年径流量甚至比不上福建的闽江[头条号澹奕],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不太多,而且春夏经常发生旱情。
春天夏天,是包括水稻在内很多农作物生长最需要水的时候,偏偏华北地区这个时候经常缺水还高温,水稻这样离了水就没法子生长的农作物自然是不适合在华北种植。
豫北小麦丰收
北方地区虽然种小麦为主,但并不是完全没有种水稻的,像是天津、山东的临沂,华北平原也有不少以出产水稻而闻名的地方。
这些地方虽然在华北,但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河流附近,水源比较充足。
相对于华北平原,东北的自然降水量尽管也不多,但相对比较均匀,而且东北三面环山纬度比较高,夏天比较短,加上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资源还是挺充裕的。
以前开发东北的时候,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排水,因为东北很多地方都是沼泽积水很多,拥有更加丰富的水源,是东北能种水稻而华北不行的重要原因。
三江平原水稻收获
第三,经济效益因素
东北的冬天寒冷而漫长,这也导致东北的很多农作物生长周期更长,东北的各种农作物每年也只能出产一季,剩下的时间就是冰封千里休养生息。
华北虽然也冷,但华北平原基本上都是一年两季的,除了小麦还种点玉米高粱啥的。
水稻不同于小麦,在华北地区是没办法越冬的,如果在华北地区种水稻的话,那一年也只能收获一季农作物,根本没法子再种其他的东西了。
东北与华北不同,东北横竖都只能种一季,而水稻的单位产量比小麦高得多,如果只种一季的话那自然是种水稻比种小麦的收益高一些。
东北的水稻
华北是我国重要的文明起源地,几千年来农耕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东北在古代,长期都处于一种渔猎游牧状态,除了辽东,大多数地方没什么农耕。
清朝入关后更是直接把东北封禁,两百多年里,东北人迹罕至荒凉一片。
近现代,随着闯关东,还有建国后对于东北的大规模移民开发,东北的农业才真正起飞,而东北大规模种植水稻[头条号澹奕],也是近现代之后的事情。
其实东北的水稻主产区,也集中在三江平原等水源富集区,算是因地制宜,东北作为商品粮基地,种植农作物也是按市场为导向的,计划性很强,种水稻自然是因为水稻更合适。
华北平原地形
南方水稻没落东北水稻兴起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好吃的大米莫过于东北大米,即便是南方人也这么觉得,虽然南方是水稻主产区[头条号澹奕],但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南方大米跟东北大米着实没法比。
这是很正常的,南方大米生长周期短,与生长周期长的东北大米在质量上存在着天然差异。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南方尤其长江以南的地方,温度较高植物生长迅速,水稻成熟得也比东北快很多,哪怕一年就种一季,也是那么长时间就成熟了,质量不会改变。
多年来,南方经济高速发展,原本就不多而且破碎化的耕地更加稀缺,黑龙江反而成为了全国水稻产量最高的地方,比第二名的湖南跟第三名的江西要高出不少。
吉林延边海兰江边的稻田
其实,南方水稻种植相对于东北,还有个很大的劣势在于机械化程度,南方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碎片化的,有些地方还是梯田,偏远地区还很依赖于人工跟耕牛。
可东北的耕地,都是成片成片的,动辄上千亩,这在南方是无法想象的。
东北的自然环境,也让东北更适合推广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东北才能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南方实在比较困难[头条号澹奕],小规模机械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市场上东北大米随处可见,南方大米反而不多,一来是有人鱼目混珠,二来是因为南方不少地区的大米只在本土流通甚至自家吃,东北大米则主要作为商品粮流通。
东北的机械化收割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